26年,2500次握手言和!这位调解员的故事藏不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1:45 2

摘要:58岁的周成翻出第27本调解笔记,泛黄的纸页上,2000年的首场邻里纠纷记录与2025年的土地调解方案隔页相望。30多年扎根基层,26年司法工作经验,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00多件,他总结出“望闻问切”调解法:望—看当事人手势知情绪缓急,闻—听方言口音辨利益

“走,找周司法评理走!”

这是高台县巷道镇村民碰上难事儿时

最常说的话

因为处事公道、调解有招

村里哪家闹矛盾、哪家遇纠纷

都爱找他说道说道

他,就是高台县司法局巷道司法所

所长周成

“活到老,拼到老!”

58岁的周成翻出第27本调解笔记,泛黄的纸页上,2000年的首场邻里纠纷记录与2025年的土地调解方案隔页相望。30多年扎根基层,26年司法工作经验,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00多件,他总结出“望闻问切”调解法:望—看当事人手势知情绪缓急,闻—听方言口音辨利益诉求,问—绕开争执焦点挖矛盾根源,切—用村规民约搭法理台阶。

巷道镇70多岁的村民田某与改嫁邻县的段某,因田某孙子李某某25万元赔偿款及遗产分配起纠纷,村社多次调解未果。周成以法为基、情法结合,指出李某某母亲段某是第一顺序继承人,田某尽了扶养义务可分遗产。最终,李某某的遗产公寓楼归田某,车及赔偿款归段某,双方握手言和,避免了亲属间矛盾的激化。同事笑他“比AI还懂人情算法”,他却拍拍磨破边的《人民调解工作手册》说,“老办法揉碎了,就是新经验。”

“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有人说,周成是社会矛盾的“消除剂”,更有人说他是百姓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人。

“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周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巷道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存在流动人口多、维稳压力大等难题。面对特殊的治安形势,他带领全所人员大力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确保矛盾纠纷在第四级、第7个工作日得到有效化解,使双方当事人横眉怒目来,携手并肩去。

2019年,高台县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周成调解工作室”在巷道镇挂牌成立。周成凭借扎实功底、社会威望和群众信任持续提升人民调解公信力和影响力,工作室调解成功率达100%,无民转刑或重新起诉案件。

一桩桩纠纷在他的奔波中握手言和,一件件矛盾在他的调解本上画上句点。从田间地头的邻里口角到工程现场的利益纷争,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理纾解民忧,让“调解室的灯永远为百姓亮着”成为最朴实的承诺,更让“百姓事无小事”的信念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

“要培养出更多优秀调解员!”

二十多年来,周成跑遍了巷道镇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他经手的案件处置得有理有据、合理合法,百姓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周司法”,他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全省人民调解库专家”“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荣誉称号。

常言道,铁肩担道义,执着铸忠诚。周成深知,作为一所之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把带队伍当成“传家宝”,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学习法律法规,并搜集农村矛盾纠纷调处的经典案例,归集成册,作为人民调解员培训教材传授给大家。“七五”普法以来,累计编印、发放普法资料3万多份,举办各类普法讲座、培训班100余场次。在具体的调解案例中,毫不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干部,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掌握技巧。

如今,很多跟着周成学习的年轻干部已能独当一面,而他仍常说:“调解不是冷冰冰的程序,是用真心换真心的活儿,这份‘传帮带’,传的是方法,帮的是责任,带的是为民情怀。”

徐某某与陆某某共同修建一工程,徐某某曾打款40万元用于项目开销。工程完工后双方因工程款结算产生纠纷,于2022年12月申请调解。周成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疏缓情绪,经多次释法劝说,逐步缓解双方对抗情绪。2022年12月31日达成协议:由陆某某向徐某某支付20万元,后续项目问题由实际施工方负责,双方再无争议。“周所把群众当亲人,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悟得透的道理,有效定分止争,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高台县司法局巷道司法所干部安龙感慨地说。

“一颗心为公,不怕群众不听;一碗水端平,不怕群众不服;一身力出尽,不怕事情办不成。”这是周成从事调解工作20多年来的切身感受。每当有人询问调解诀窍时,他总是笑着说,能有什么诀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群众思想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再难的事也能解决好。

(记者:宋凤仙)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