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而多数感染者无症状,却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胃癌风险。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而多数感染者无症状,却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胃癌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筷子使用习惯”,可能与幽门螺杆菌传播密切相关。今天,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胃肠、烧伤外科专家就从科学角度解析三者关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幽门螺杆菌:胃癌的隐形推手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它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最终发展为胃癌。
筷子:被忽视的传播媒介?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传统中式共餐制中,筷子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1、家庭共餐隐患
若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Hp,共用餐具时,细菌可能通过唾液附着在筷子表面,再经夹菜传播。
2、卫生习惯不足
木筷或竹筷长期使用易产生划痕,潮湿环境下可能滋生细菌;未定期消毒的筷子可能残留病原体。
3、喂养习惯风险
家长用自己筷子喂食婴幼儿,可能将细菌传给孩子。
用好筷子:筑起健康防线
改变习惯并非抛弃传统,而是用科学方法降低风险:
1、推行“公筷制”
家庭用餐、朋友聚餐时,为每道菜配备公筷,避免交叉污染。研究表明,分餐制可使Hp感染率下降30%以上。
2、重视筷子清洁与更换
- 竹木筷每3个月更换一次,出现霉斑立即丢弃。
- 清洗后彻底晾干,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 每周用沸水煮15分钟或使用消毒柜高温杀菌。
3、避免不良喂养方式
为婴幼儿准备专用餐具,不共用筷子试吃或喂食。
4、定期筛查与治疗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C13/14呼气试验),感染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小贴士
预防胃癌的“三重防护”
1、饮食防护:减少腌制、烧烤类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果。
2、习惯防护:戒烟限酒,餐前洗手,餐具定期消毒。
3、意识防护:了解Hp感染症状(如口臭、腹胀),早发现、早治疗。(通讯员 伍莉娟)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