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大模型的赋能下,我国云产业的增长轨迹正在改变。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央国企开始关注如何引入大模型,“云+大模型”有望为云产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大模型的赋能下,我国云产业的增长轨迹正在改变。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央国企开始关注如何引入大模型,“云+大模型”有望为云产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云计算是数字化的底座。近年来,我国城市迈入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耕阶段,云计算市场一度转向稳定增长阶段。而一些专家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诞生,有望成为云计算增长重新加速的关键驱动力,为云产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透露,DeepSeek大火以来,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央国企开始关注如何引入大模型。
大模型和云底座深度融合,能够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数据和AI服务。
广州莲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宇奔以澳门智慧财政项目为例说:“从整个财政收支情况分析,收支数据变动是比较频繁的,但往往对数据的需求非常急迫。之前当一些收支数据产生变化之后,让财政部门去重新计算,或者产生新一年的财政预算,往往需要一周时间。现在通过AI大模型技术,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根据收入、社会保障基金的共担分享等参数,快速重新构建新一套预算方案。”
中国信通院相关专家之前表示, 主流云服务商正在积极调整技术架构,把AI深度嵌入云体系架构,使它更加完整和统一,能够适应未来AI发展的需要。当然,对企业用户来说,受大模型能力限制,“云+大模型”应用场景还存在热度不一的现象。
李强说:“企业更关心的是大模型接入之后,幻象能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行业化数据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精调。所以大模型与生产这些相对比较严谨、对于幻象容忍度较低的领域接入较少,在知识分享、知识引擎、客服、营销这些方面接入会更多一些。但是‘云+大模型’热度确实是非常高的。 ”
有分析师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云+大模型”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助力千行百业智能化,并改变很多产业未来几年的增长轨迹。李强预计,工业制造等复杂场景接入大模型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大模型肯定是云计算厂商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强说:“大模型的接入给了我们创新机会,但是这个阶段可能还谈不上颠覆式创新。从云计算发展规律来看,毫无疑问大模型热起来后,从底层算力到相关工具包,到应用,都成为了云计算厂商投入的重点,也是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