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一过,随着2024年报陆续出炉,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业绩披露情况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也展现出行业转型期的复杂生态。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度重塑的过去一年,零部件行业加速“洗牌”。
4月一过,随着2024年报陆续出炉,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业绩披露情况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也展现出行业转型期的复杂生态。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度重塑的过去一年,零部件行业加速“洗牌”。
从整个汽车行业来看,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活力。在这一波市场增长中,新能源汽车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2025年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成为车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席卷整个产业。作为技术落地的主要领域,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发展尤为迅猛。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零部件企业也积极投身于国际化进程,“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它们凭借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成本控制、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不仅为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01发动机:降本增效与转型发展
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国内多缸柴油机销量为398.05万台,同比下降3.71%,其中,商用车用销量为195.10万台,同比下降4.76%;工程机械用销量为83.10万台,同比下降4.12%。
另外,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0.5万辆和387.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和3.9%。其中,重卡销量为90.17万辆,同比下降1.03%。受需求不足、保有量高等影响,整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导致部分发动机企业2024年销量与利润出现下滑。
例如,动力新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4.67亿元,同比下降25.5%;净利润(以下除写明外,均为归母净利润)为-19.99亿元,较上一年的-24.63亿元有所减亏。动力新科主要产品为柴油机和重卡,今年一季度柴油机销量同比增长12.33%,表现较为亮眼,但公司在整车业务上的亏损拖累了整体业绩。云内动力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31亿元,同比下降11.01%;净利润为-12.17亿元。全柴动力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9.72亿元,同比下降17.5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783.62万元,同比减少43.51%。
不过,也有一些发动机企业迎来业绩增长。例如,潍柴动力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156.91亿元,同比增长0.81%;净利润为114.03亿元,同比增长26.51%。同期,潍柴动力销售各类发动机73.4万台,其中出口6.9万台,同比增长5%;销售变速器85.3万台,同比增长2%;销售车桥80万根,同比增长8%。东安动力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6.18亿元,同比下降14.55%;净利润为573.35万元,同比增长41.39%。
过去的一年,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发动机企业采取努力开拓市场,深入推进产品技术研发、运营效率提升、降本增效等方式来积极应对挑战;同时,注重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例如,动力新科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公司持续优化生产线工艺及效率,打造智慧型制造企业,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率显著提升,大力开展降本增效,有效节约制造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动机企业也开始积极探索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增长点。例如,潍柴动力坚持“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多路线并举,抢占新能源动力市场先机,新能源整车整机战略逐步落地。据悉,2025年3月,潍柴弗迪(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首台电池产品下线,该产业园由潍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商用车专用电池生产基地之一;4月,潍柴动力旗下陕汽重卡在潍柴(烟台)新能源产业园,发布全自主新能源“智汇”重卡品牌。云内动力在新能源动力方面,也持续加大混动、增程式、双燃料、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推广,持续推进“智能农机项目”、“L4自动驾驶物流配送车项目”等新兴业务,助力公司转型升级。
以旧换新政策补贴范围扩大有望推动中重卡需求复苏。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天然气重卡和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货车。
随着我国政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等宏观经济政策带动,预计2025年柴油发动机行业将保持平稳,但由于行业整体出现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动力电池:普迎营收利润双丰收
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这一年,全球锂电池行业进入技术迭代加速期,电池箱体结构设计持续优化、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充电速度大幅加快。中国企业在技术实力、产业链完整性、生产规模以及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动力电池市场的持续增长,直接拉动头部企业的经营业绩。欣旺达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60.21亿元,同比增长17.05%;净利润为14.68亿元,同比增长36.43%。同期,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353.92亿元,同比增长11.98%;净利润为12.07亿元,同比增长28.56%。
由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动力电池的价格相应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企业的营业收入,但得益于创新技术与产品竞争力,其利润表现突出。例如,宁德时代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620.13亿元,同比下降9.7%;净利润为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同期,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7%至186亿元,占总营收的5.14%,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亿纬锂能2024年营业收入为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净利润为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
不过,整体来看,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仍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前行,产能过剩、“价格战”与需求结构性调整促使价值链深度重构。企业要想突破困境,关键在于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差异化竞争。比如,面对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性,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并积极布局上游原材料领域,通过合资建厂、投资参股等多元化资本运作方式,深度融入产业链上游;同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此外,与终端客户建立价格联动机制,灵活应对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也是部分动力电池公司采取的有效措施。
目前,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等政策密集落地,能源结构转型释放巨大市场空间。海外能源脱碳需求也为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带来较大的想象空间,部分企业通过东南亚、欧洲市场拓展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驱动产业发展,固态电池、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进程加快,拥有技术储备且综合实力更强的企业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智能化供应链:技术驱动市场发力
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下半场”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汽车领域创新的核心动能。在这股时代“洪流”中,众多深耕汽车智能化的零部件企业,在2024年迎来业绩增长。德赛西威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6.18亿元,同比增长26.06%;净利润为20.05亿元,同比增长29.62%。同期,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收入558.64亿元,同比增长0.24%;净利润为9.6亿元,同比下滑11.33%,主要受海外业务重组整合(如关停工厂、裁员等)产生的一次性费用5.5亿元拖累。
扣非归母净利润12.82亿元,同比增长27.74%。华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1.58亿元,同比增长42.33%,其中汽车电子实现营业收入76.03亿元,同比增长57.55%;精密压铸实现营业收入20.65亿元,同比增长24.39%;净利润为6.51亿元,同比增长40.13%。
在中国汽车市场,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智能驾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不仅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也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国内智能化供应链企业积极赋能海外车企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及中国车企“出海”,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领先的技术、广阔的市场、积极的购买意愿开始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2024年,加速“出海”成为德赛西威发展的主旋律,公司通过全方位推进国际化布局,海外订单规模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0%。据悉,德赛西威西班牙智能工厂已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竣工,2026年开始向客户供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一系列智能化产品。均胜电子方面表示,公司新获取海外客户品牌全生命周期规划数十万辆智能辅助驾驶(城市NOA)解决方案的定点,并计划在2025年底实现量产。
综合来看,汽车智能化零部件供应商普遍瞄准新兴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等市场机遇,采用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持续开发创新产品,丰富现有产品矩阵,积极布局具有前瞻性的智能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华阳集团方面表示,华阳开放平台(AAOP)全面迭代,AutoSAR深度融入仪表及座舱平台,集成人工智能、3D引擎等相关技术,推出语音大模型+情景模式,智能座舱系统竞争力再提升;HUD产品不断技术突破,保持产品技术领先地位,率先实现5.1寸SR-HUD量产,实现超高清的虚像显示。
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下,汽车电子行业技术快速发展、占整车成本比重不断增加,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高增长率。然而,市场的启动及技术的迭代加剧了行业竞争,也对企业竞争力的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经纬恒润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46%。但受行业竞争加剧、收入结构变化及较高的研发费用影响,净利润为-5.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33亿元。
展望今年,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显著降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成本,为高速NOA和城市NOA的规模化应用注入强劲动力,推动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此外,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飞速突破,也将加速提升汽车智能座舱的进化,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轮胎、玻璃、车灯: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我国轮胎产销两旺,出口量达到近5年峰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实现显著增长,全年总产量达到11.87亿条,同比增长9.2%,国内轮胎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复苏和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轮胎出口总量达到932万吨,同比增长5.2%,出口金额达到1645亿元,同比增长5.6%。
中国轮胎行业整体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2024年呈现稳中有进、韧性增强的发展态势,部分轮胎企业迎来营收与利润的双丰收。其中,赛轮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8.02亿元,同比增长22.42%;净利润为40.63亿元,同比增长31.42%。玲珑轮胎实现营业收入220.58亿元,同比提升9.39%;净利润为17.52亿元,同比增长26.01%。
不过,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也对部分轮胎企业造成压力。三角轮胎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1.56亿元,同比下降2.55%;净利润为11.03亿元,同比下降21.03%。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国轮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贸易摩擦促使中国轮胎企业加速完善海外布局,将生产基地从东南亚扩展至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力求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并依靠就近供货、就近服务的便捷性提升全球竞争力,同时推动绿色制造和技术升级,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和技术标准要求。
此外,汽车玻璃、车灯行业也迎来新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集成在汽车玻璃上,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汽车玻璃朝着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时尚、智能集成的方向发展,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调光玻璃、抬头显示玻璃、超隔绝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例如,福耀玻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92.52亿元,同比增长18.37%;净利润达74.98亿元,同比增长33.2%。
随着车灯持续向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整个行业发展迎来较大空间。汽车车灯在智能化”浪潮“及底层技术迭代的基础上逐步向智能视觉系统进化,主要技术升级方向为智能化与交互化,通过电子硬件与软件算法的融合提供更多智能化体验和情绪价值。例如,星宇股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2.53亿元,同比增长29.32%;净利润达14.08亿元,同比增长27.78%。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王琨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