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见深,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陶艺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会员。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协会会员。他拥有杰出的国际学术教育生涯,先后获得景德镇陶瓷大学和纽约阿尔佛雷德大学的硕士学位。执教于美国和加拿大数所著名的艺术院校。
人物档案
李见深,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陶艺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会员。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协会会员。他拥有杰出的国际学术教育生涯,先后获得景德镇陶瓷大学和纽约阿尔佛雷德大学的硕士学位。执教于美国和加拿大数所著名的艺术院校。
他创立的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成为知名的国际陶瓷中心,除了献身于陶瓷实践和教育之外,他还是一位资深策展人,亲自策划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展览,电影及艺术事件。
李见深
引言
在刚过去的5月6日至8日,狮山镇以“三天五场活动”的密集节奏,上演了一场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大戏——国际陶艺家李见深大师进驻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南粤古驿·十里官窑”文旅项目签约等重磅活动,串联起狮山从文化底蕴挖掘到产商融合升级的全链条逻辑。这如同一支支饱蘸历史与未来的画笔,既勾勒出“华南产业高地、湾区梦想家园”的人文温度,也抛出了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共生的时代命题。
在这场官窑“文化复兴”的热潮中,李见深始终是核心的“执笔人”。从千年窑火的守护者到城市更新的推动者,他如何解读官窑的文化密码?又如何将陶土的温度转化为产城共生的动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官窑文化艺术中心,与这位“用泥土讲故事”的陶艺大师展开对话。
官窑的文化价值,如何从历史符号成为当代共鸣
记者:您与官窑结缘已久,除了其与宋代五大名窑同名的文化关联,这里最初让您着迷的是什么?
李见深:或许这是陶瓷人的职业敏感。当年受邀参与南海文旅规划时,我便提出一个核心命题:南海需要怎样的文化IP?清华文创院的实践、大地艺术节的成果都证明,艺术赋能地方发展是可行的路径。但南海真正的原创性在哪里?当我站在“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前,看到上万件宋代外销瓷器时,突然意识到——这里封存着千年前“陶瓷之路”的盛景,何不以“新南海一号”为名,重新激活宋代生活美学的当代价值?而“官窑”这个地名,恰似天赐的钥匙——历史上它是皇家窑场的代称,但“官窑”能跨越千年沿用至今,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了广佛地区陶瓷文明的地标级符号。尽管如今“南海一号”仅存残片,但这些碎片恰似时空隧道,让我们得以触碰唐宋官窑的源头。要知道,后世鼎盛的石湾陶瓷,其根脉正溯源于此。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官窑的价值早已超越“窑厂”本身,它是中国陶瓷文明的地理标志,更是我们重塑文化自信的灵感源泉。
由此也引申出,狮山镇“南粤古驿· 十里官窑”的文旅项目打造,不能离开“陶”或“窑”的文化基因,这是令我最感兴趣的。
记者:您方才提到的官窑文化底蕴,对于当前许多本土年轻人来说可能存在认知断层。他们或许对陶瓷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也缺乏文化归属感,您认为如何破局?如何赋予他们文化认同的信念感?
李见深:中国用三十年走过了经济腾飞的历程,现在是时候回望文化的根脉了。就像三十年前我们追逐国外的“文化快餐”,以为那是幸福的象征,如今却发现真正的滋养来自本土的“精神食谱”。当下每个地方最缺的,恰恰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清醒认知。
过去十五年,当广佛周边因城市化进程大拆大建时,官窑却像一座“活态博物馆”,完整保存着岭南十五年前的生活图景——这就是它的核心价值。一个地方,它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情感共鸣,不是自己(本地人)去说的,而是看外面人对它的评价。
打造“官窑三宝”有何路径与愿景
记者:您这次进驻官窑文化中心,是准备实施哪些计划吗?有无想要达成的个人目标和行业愿景?
李见深:这栋不足千平的空间,是我们为“十里官窑”项目打造的“文化种子”。看似体量不大,但每一寸设计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用创意唤醒社区的生命力?我们以“零拆除”为原则,通过光影装置重构旧墙肌理,用陶土等艺术装置包装残损的砖瓦,实则是向外界证明:城市更新不只有推倒重建这一种答案。
当周边居民看到废弃仓库蜕变为文化艺术馆,他们会意识到: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美学实践。这种“轻量级改造”若能引发涟漪效应,带动更多商户自发参与空间创意,便是我们期待促发的“蝴蝶效应”。
记者:听说老师要在地打造“官窑三宝”,能否具体阐释其核心架构与实施路径?过去在景德镇三宝艺术村的成功经验,对官窑项目有何启示?
李见深: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特长,“官窑三宝”仅是结合我所长而作出的一个选择。我所选择的,是以生活艺术为本质打造的一个活态空间——这是一个具有人文温度、有艺术内容、有感染力且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艺术文化空间。我希望人们来到官窑这里,都能够放松下来。
至于三宝村的经验,那更像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我们提炼的是“尊重在地基因”的方法论,而非照搬形态。艺术家在空间的营造里,要保留在地性的语言和当地的建筑,尊重当地的资源。
如何赋能打造文旅融合的“官窑模式”
记者:当前狮山官窑正全力打造农文体旅融合的复合型文旅项目,近日政府与佛山创意产业园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建设文化创意、电商旅游、夜经济消费等多元业态的活力街区。您认为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在该规划中应承担什么角色?
李见深:这让我想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转化中枢”——政府的规划如同光合作用的蓝图,但若没有叶绿体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再宏伟的构想也难以落地。官窑文化艺术中心正是这样的“文化叶绿体”转换器:嫁接政府政策、国际艺术资源与本土工匠生态。当然,我们也仅仅是这个项目中其中的一个“转换器”,还需要更多的“转换器”合力发挥作用。
我们希望官窑这个地方会成为整个广佛地区的一个热点,来给这个地方注入新的活力。让每个来访者感受到仿佛时间倒流,回到我们曾经的过去的记忆中的官窑。
文/访谈主持 南海融媒记者 梁凤兴
视频/ 南海融媒记者 张幼安 何健雄
通讯员 狮宣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