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然听到个新观念挺有意思:年轻人的购物车永远在清仓。吃饭时,小姑娘们凑在一起聊天,有人说昨晚又在直播间抢了三支口红,有人吐槽衣柜里挂着二十条没拆吊牌的裙子。我想到自己手机里空荡荡的购物车,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看见促销就走不动道的自己——那时候每个月工资还没到账,
偶然听到个新观念挺有意思:年轻人的购物车永远在清仓。吃饭时,小姑娘们凑在一起聊天,有人说昨晚又在直播间抢了三支口红,有人吐槽衣柜里挂着二十条没拆吊牌的裙子。我想到自己手机里空荡荡的购物车,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看见促销就走不动道的自己——那时候每个月工资还没到账,购物车早就塞得满满当当,结果呢?银行卡余额永远两位数,家里堆得跟仓库似的,真正用到的东西没几样。
现在想想,消费这事儿真像个无底洞。以前我特爱逛街,商场里灯一亮,货架上的东西就跟长了钩子似的,勾得人挪不动腿。买过最离谱的东西是一套雕花茶具,当时觉得摆家里倍有面儿,结果搬回家就落了灰,去年收拾屋子的时候才发现,包装膜都没撕。还有那些号称"女人必须拥有"的限量色号口红,跟风买了十几支,最后常用的就那两三支,剩下的全在抽屉里"吃灰"。你说扔了吧,几百块一支买的;留着吧,根本用不上,妥妥的"鸡肋消费"。
最让我肉疼的还是衣服。以前总觉得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看见新款就走不动道。有次咬牙买了件两千多的羊毛大衣,舍不得穿,挂在衣柜里当"镇柜之宝",结果第二年流行色变了,款式过时了,穿出去总觉得别扭,最后还是送给了表妹。后来收拾衣柜才发现,满满当当四个柜子,真正穿得上的也就那十来件,剩下的不是尺码不合适,就是风格不搭,全成了"衣柜里的过客"。
这两年我和老公的经济状况不好,再加上年纪渐长,突然就想通了:买东西不是为了填满屋子,而是为了让生活更舒服。现在我的消费观可以总结成三个"不买":非必需品不买,重复功能的东西不买,超过预算的东西不买。你猜怎么着?去年收拾衣柜的时候,我把八成衣服都捐了,最后留下的全是穿了三五年还没破的基础款——纯棉T恤、牛仔外套、经典款皮鞋,这些东西看着普通,却怎么穿都舒服,还不用费心搭配。
身边也有人不理解:"赚点钱不就是为了享受吗?天天这么省着,活着多没意思?"其实啊,享受生活从来不是靠花钱多少来衡量的。有人觉得买新款包包是享受,有人觉得周末窝在家里看本书是享受,有人觉得给父母买件保暖衣是享受,各有各的活法。我现在就喜欢把日子过得简单点:吃饭不追求山珍海味,自己炒俩家常菜吃得倍儿香;衣服不追求品牌款式,干净舒服就行;人际关系不追求热闹复杂,三两知心朋友偶尔聚聚就够了。说白了,日子是给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前几天跟闺蜜逛街,她看见我穿的旧衣直摇头:"你这衣服都穿三年了,换件新的吧。"我摸摸衣服笑笑:"这衣服软和得很,比新买的还舒服呢。"想起以前为了"面子"买的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舒服,是不用为了别人的眼光委屈自己。就像穿鞋子,别人看你穿高跟鞋挺漂亮,只有自己知道磨破脚的滋味——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实实在在让自己舒坦。
这两年流行"断舍离",我觉得挺有道理。扔掉多余的东西,其实也是在扔掉心里的负担。现在我的手机相册里,存的不是购物车截图,而是周末去公园拍的花开、给家人做的饭菜、和朋友爬山时的合影。这些东西不花钱,却比任何奢侈品都让我觉得充实。有时候想想,人这一辈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吃饱穿暖、心里踏实,比什么都强。
当然啦,我不是说鼓励大家都像我一样"抠门",只是想分享一种不一样的活法:别让购物车填满了欲望,却空了钱包;别为了朋友圈的面子,亏了生活的里子。买东西前问问自己:"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有时候慢下来、省下来,反而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与其忙着囤东西,不如多花点时间囤快乐——这快乐可能是读一本好书,可能是学一项新技能,也可能是陪家人好好吃顿饭,这些才是真正能填满内心的"奢侈品"。
最后想说,不管你是喜欢买买买的"消费派",还是倾向断舍离的"极简派",只要过得开心、活得自在,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毕竟日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让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踏实,一起把小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来源:老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