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纺花车、织布机。是我青少年时代家里用来给家里人做土布用的工具。那时工业不发达,农民收的棉花经过脱籽、弹松之后,用纺车把棉花纺成棉线,再经过白面水滤过、晒晾干(俗称降jiang线,是增加棉线的拉伸强度)、做成能够织布的棉线,最后到织布机上织成布。
4月14日,我到“玉龙庄园”参观。在参观期间,看到了很多陈列在馆内六七十年代用的农具和家具。这些东西都是我在青少年时代亲自使用过的,因此感到十分亲切。
织布机 纺花车
纺花车、织布机。是我青少年时代家里用来给家里人做土布用的工具。那时工业不发达,农民收的棉花经过脱籽、弹松之后,用纺车把棉花纺成棉线,再经过白面水滤过、晒晾干(俗称降jiang线,是增加棉线的拉伸强度)、做成能够织布的棉线,最后到织布机上织成布。
纺花车主要由纺轮、铁锭子、横撑、支架座、机轴、摇把等部件构成。纺轮通常由若干小木板制成,中间有一短杆,利用物体回转的惯性进行纺线。通过摇动摇把,带动纺轮转动,从而驱动铁锭子旋转,将棉花纤维抽成细线并缠绕成线穗。纺花时右手摇动纺轮,左手将棉花在铁锭子上抽线,当抽到一定长度时,左手停一下摇转,右手回一下就缠绕成线穗。纺花时发出“嗡嗡—嗤,嗡嗡—嗤”的声音。听我娘说,我在几个月大的时候,经常把我揽在怀里纺花。在我老家,还有一件和纺花有关的奇特现象,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家的院子里经常能听到“嗡嗡—嗤,嗡嗡—嗤”的声音,可没有人在纺花。我十多岁的时候也亲自听过这种声音。老人说那是“纺花脉”。现在分析起来,可能是我家几个屋子里都有人在纺花,纺花的声音被某种磁性石头记录了下来,当外界条件适合时就释放了出来。
织布机的结构比较复杂,织布时用两脚来交替踏下面的两个踏板,使经线上下反复交叉。每交叉一次,梭子里的棉线就穿插一次,把梭子里的棉线串在经线里,再用手搬动挡板压实一次,两手来回穿梭,这样就把一根根的棉线织成棉布,熟练的织布能手一天能织一丈多布。织布时需要双手与双脚协调配合,发出啪嗒—嘡,啪嗒—嘡的声音,很有节奏感。织布都是女性干的活。我上中学时,有一个男同学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为他母亲帮忙,竟然也上织布机学起了织布。看到他能织布我也上织布机上学了起来,后来竟然我也学会了。织布机全是木头做成,榫卯对接,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那时,拥有织布机的人家很少,一个村子就只有几家有,谁家织布时就借着用。
鞍子 驮架 木盆 木桶 笊篱
鞍子、驮架。鞍子是一种用于牲畜背部的器具,主要功能是供人骑乘。其材质多为棉垫包裹木材,以增强舒适性。我们这一带多是过去放在驴背上的。那时候工业不发达,驴就成了交通工具,走个亲戚如果十里八里就骑驴。娶媳妇的时候也是骑驴,那时候娶亲看媳妇的时候谁家的驴好也是一个看点,比较富有的家庭在鞍子下面、上面垫上好看的花布。我小时候看新媳妇的时候也见过这些。巧的是,我家斜对门一家是个木匠,善做鞍子,做的鞍子在集会上卖的很快。我也看见人家做鞍子的过程。驮架是放在驴身上运送庄稼、物品的。
犁 耢
犁、耧、耢。这三样都是种地用的农具。犁是耕地用的,耧是播种用的,耢是平地用的。犁地时由一个人牵着两头驴(或一头牛)在前面拉犁,后面由一个把式扶犁,一犁过去大概能翻不到半尺宽,就这样一块地就靠一犁一犁的翻遍,我们是山区,地块面积小,一天一个犁能犁一亩地。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定公分6分(即一天的工分),不会扶犁只能在前面牵牲口。在休息时,扶犁的把式休息,我们这些牵牲口的还得把土坷垃打碎,那时叫打坷垃,偶尔也学着扶扶犁。
耧是播种用的,播种时把种子放在耧的装斗里,装斗下面有几个孔可以漏出种子,漏出的种子直接通到耧脚下面进到地里,前面由一个人牵着一头驴带方向,后面有一个把式摇耧,摇耧是个技术活,他决定播种的均匀程度和密度。一般人是干不了这活的。
耢的用途很简单,就是再耕完地之后把地弄平。耢地的时候牲口在前面拉耢行走,耢上站立一个人,利用人的重量把犁完高低不平的地压平。
耧 笸箩 簸箕 面罗
此外,还看到了过去用的大斗、升子、算盘、马灯、簸箕、笸箩、米筛、面筛、笊篱、油灯等。这些东西离开我们不过三四十年。看到这些之后,一方面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和智慧,一方面感到工业化的重要。现在,这些东西已经被机械代替,成为了文物,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我们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开放,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来源:小百姓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