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地,语言学分为语音、词汇、词义、语法等,其中语法又分为词法和句法,词类/词性是词法的重要内容,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等;句子成分是句法的重要内容,如主谓宾、定状补。那么,词类/词性、句法诞生于何时呢?
一般地,语言学分为语音、词汇、词义、语法等,其中语法又分为词法和句法,词类/词性是词法的重要内容,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等;句子成分是句法的重要内容,如主谓宾、定状补。那么,词类/词性、句法诞生于何时呢?
“就整个词类的框架来说,亚里士多德把名词和动词以外的所有词都归入syndesmos这样一个大杂类,几乎也就等于没有相应的分类标准。”(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39页)
“至公元前1世纪,亚历山德里亚学派的一位荷马研究专家狄奥尼修斯·色拉克斯撰成《语法术》(Techne grammatike),终于把希腊语的词类系统整理得有模有样,有条有理地确立起了八个词类: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除了还没有形容词、感叹词,并且多了一个分词,这一系统跟如今语法学家的分类无大区别。”(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40页)
“关于词语组成句子的方式,即句法,狄奥尼修斯谈得很少,一般认为西方句法学是由他的一位后继者阿波罗纽斯.迪斯科勒斯开创的。”(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44页)
“阿波罗纽斯对词序很敏感,对形变从意义角度作了很多分析,但对句子成分或词的句法功能还没有多少概念。”(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46页)
“古典语法家对句法也不能说毫不关注,但基本上是在形态-格变的词法层面上处理句子,而思辨语法家则想到,应当另设一个相对独立的句法平面,以分析句子结构,为此需要创立一套不依赖于形变的新概念,也即句子成分。于是提出了‘suppositum’和‘appositum’两个概念,大抵相当于现在说的‘主语’和‘谓语’。”(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84-85页)
“句法关系复杂多样,很难想象可以用两三个概念来囊括,可是托玛斯却提出一对概念,即‘附体’(dependent)和‘主体’(terminant),它们可以把句法关系简化到极点。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句法结构都可以化简为两个成分,而任何两个彼此关联的成分,必有一个是依附的,另一个是被依附的。形容词总是依附于名词,副词总是依附于动词,动词总是依附于名词。”(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87页)
“主体-附体的概念既涉及句法关系,也包含语义关系,终究过于简泛,不为后人所赏识。思辨语法家本身也并非仅仅依靠这一对概念,他们在分析中细辨各种关系,区分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判别支配成分与受支配成分、及物与不及物,为后世建立系统的句法理论打下了基础。”(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88页)
1848年,美国波斯顿菲利普文法学院院长格林尼(Samuel S. Greene)在其刊行的《英语结构论集,或句子及其组成部分的分析和分类》中,首先提出英语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这是较早明确提出定语、状语概念的时间。(源自“豆包”,未核实)
1880年,美国语法学家里德(Alonzo Reed)和凯洛格(Brainerd Kellogg)合撰的《英语高级教程》中,提出补足语的概念,包括宾语、属性补足语(相当于表语)、宾语补足语(相当于补语)。(源自“豆包”,未核实)
综上所述,根据西方伪史成说,公元前1世纪西方词性/词类已经成熟,中世纪句子成分主谓宾已基本成熟。
证据及讨论
证据资料:
❶1822年马礼逊编撰的《英华字典》
❷1866-69年罗布存德编撰的《英华字典》
(一)《英华字典》对比
对比1822年马礼逊编撰的《英华字典》和1866-69年罗布存德编撰的《英华字典》,可以轻易发现,马礼逊版对英语单词没有提供词性注释,而罗布存德版则对每个单词提供词性注释,且出现“分词pp/ppr”(根据西方伪史成说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如图1和图2。
↑图1:1822年马礼逊版《英华字典》
↑图2:1866-69年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
为什么1822年马礼逊版《英华字典》没有提供单词的词性注释呢?为什么1866-169年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有提供单词的词性注释呢?其原因是什么?
是马礼逊忘了标注单词的词性了吗?
非也!根据本公众号研究成果“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不存在”,很容易想到其原因是,1822年英语单词的词性概念还不存在,即英语还未发明或发现单词的词性问题。
词性问题足以引发西方重构词汇系统,系统性修葺整饬词汇,作出大规模调整。
(二)关于词性的单词
英语词性包括名词noun、动词verb、形容词adjective、副词adverb、代词pronoun、介词preposition、数词numeral、冠词article、连词conjunction、感叹词interjectio。
在马礼逊版《英华字典》和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中,我逐一检索上述单词后发现:
1.马礼逊版《英华字典》未收录noun、verb、adjective、adverb、pronoun、preposition、numeral、article,收录conjunction、意为“交会”,收录interjection、意为“叹辞”。根据马礼逊版《华英字典》解释,interjection叹辞的“辞”是指悲哀、悲痛、感叹的声音,而不是词性的“词”“字”。所以,马礼逊《英华字典》关于词性的概念呈系统性缺失。
2.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都有收录,且意为相应词性:noun名字、verb动字、adjective势字、adverb势字、pronoun替名字、preposition定伦字、numeral数目字、article定名字、conjunction继字/连字、interjection情呼字;这里的“字”相当于“词”。据此,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关于词性的概念呈系统性出现。
制作成表格如下:
词性 马礼逊版 罗布存德版
noun 未收录 名字
verb 未收录 动字
adjective 未收录 势字
adverb 未收录 势字
pronoun 未收录 替名字
preposition 未收录 定伦字
numeral 未收录 数目字
article 未收录 定名字
conjunction 交会 继字/连字
interjection 叹辞 情呼字
由此可见,马礼逊版《英华字典》并没有收录相关词性单词,而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则全部收录,且意为相应词性概念,分别呈系统性缺失和系统性出现。只不过用“字”表示“词”,如名词→名字、动词→动字,这是马礼逊依照中国古代关于“实字、虚字、活字、死字”的概念来翻译的。
综上所述,可作如下推理:
1822年之前词性/词类概念还未诞生,还不存在,词性/词类概念产生于1822-1866年间。
有人问,如果没有相应词性概念,那西方人如何讨论研究语言?当时主要通过举例来进行相关讨论研究。
(三)句子成分概念
句子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即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宾语object、定语attributive、状语adverbial、补语complement。
在马礼逊版《英华字典》中,我逐一搜索以上英文单词,发现未收录predicate、attributive、adverbial、complement,但收录subject、意为“伏之/题目”,收录object、意为“心所向”,明显未具备今天的语法涵义。搜索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发现都有收录:subject受者/见者、predicate讲出之词/说及物之词、object念头/被爱/被骂、attributive势字、adverbial势字的、complement补其缺/补足,似乎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仍不具备清晰的语法概念。制作成表格如下:
句子成分 马礼逊版 罗布存德版
subject 伏之/题目 受者/见者
predicate 未收录 讲出之词/说及物之词
object 心所向 念头/被爱/被骂
attributive 未收录 势字
adverbial 未收录 势字的
complement 未收录 补其缺/补足
值得注意的是,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中subject受者/见者的英文注释为“the nominative case to a verb passive”,objective注释为the objective case,如图3、图4。
↑图3: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subject”项
↑图4:罗布存德版《英华字典》“object”项
由此可见,1822年还未出现主谓宾定状补的概念;1869年主谓宾定状补等仍不够清晰,从释义看,似乎还是从“词”的关系角度来理解主谓宾的概念,即名词的格、动词的时态。
另外,我认为,中文作为单音节汉字,最能体现出“主谓宾定状补”结构,而表音文字作为自然语言的纪录者,作为屈折语、综合语,可能存在“主谓结构”或“谓宾结构”是一个单词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单词本身包含主谓结构或谓宾结构,这就使得主谓宾粘着在一起,未必能清晰拆分。想到这里,我作出猜想:西文句法设计是否参考中文?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结论
以“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不存在”作为知识背景或前置信息,可作出如下结论:
1822年之前词性概念(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还不存在,词性概念诞生于1822-1866年间。
词性问题的出现足以引发西方重构西文词汇系统,大规模、系统性修葺整饬调整词汇,堪称西方词汇大革命。这样,根据本公众号研究,19世纪西方词汇大革命就有两个,一个是含义大革命,一个是词性大革命。这就必然导致对19世纪的著作产生阅读困难。
根据本公众号研究,概而言之,17世纪拉丁字母变动不居,19世纪西文词汇变动不居。
1869年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概念仍不够清晰,更清晰、理论化、体系化的句子成分概念应在此之后。
可据此作为揭露西方伪史的依据,作出一系列相关推论,意义重大,如判定西方伪书。
来源:文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