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一个时代的国家温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4:01 2

摘要:▲201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大会表彰了167名“全国自强模范”、100个“全国助残先

▲201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大会表彰了167名“全国自强模范”、100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100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100个“残疾人之家”和33名“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始于1991年的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至今已举办6次,这场持续34年之久的表彰行动,不仅是对残疾人与助残者的深情礼赞,更是一场关于人道、文明与温情的历史见证。

每一份表彰的荣光背后,恰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从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图景,残疾人事业每一笔都浓墨重彩。几十年春秋流转,中国以制度温度与社会关怀,守护着8500万残疾人的生命尊严。

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20世纪80年代,全国首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于1987年展开,调查结果揭示了令人震撼的现实:当时我国残疾人总数约有5164万,12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率高达68.10%,大部分残疾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或亲戚供养,靠个人劳动收入者仅占30.27%,15岁及以上残疾人中,有35.66%被安置就业,仍有相当数量的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亟待安置就业。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与其整体艰难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反差。

此后,国务院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全国人大将《残疾人保障法》立法工作提上日程。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成立,1991年5月,《残疾人保障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从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意志,从道义责任变为法律责任,中国残疾人事业也由此进入了法治化新阶段。

伴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事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在改革与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吴运铎、张海迪那样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优秀残疾人。1994年,远南运动会第一次掀起了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高潮。

2008年北京残奥会使人道精神深入人心,同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在残疾人康复服务、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调整。2010年,国务院修订《工伤保险条例》,提高工伤致残补偿标准。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明确,“帮助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7年,融合教育首次写进《残疾人教育条例》。2022年5月《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效,为广大盲人、阅读障碍者平等参与文化生活提供了保障。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实施,我国在推动包容性社会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十余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主干,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重要支撑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为残疾人构筑起权益保护的“铜墙铁壁”,更以大国姿态将残疾人“有尊严地生活”从愿景变为日常。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视力障碍者可通过多种无障碍格式“阅读”书籍;2025年,总台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每一处变化都是政策与法的具象化表达。

2002年中国残联设立维权部后,残疾人事业法治建设、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信访工作更加规范,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同公安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截至2023年底,全国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2901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2676个,共为88.1万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22.5万残疾人发放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惠残助残政策陆续出台,不断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扎实的社会保障,创造更加宽松优良的发展环境。当残疾人完成从“生存”到“生活”的时代进阶,无障碍环境贯穿于日常,各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他们得以用更加昂扬的姿态,去拥抱更辽阔的人生。

中国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自1991年开始,残疾人事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十一五”至“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分别设立“保障残疾人权益”“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专节,对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这份“格外”的爱,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2014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会见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来自湖南邵阳的“90后”苗族姑娘杨淑亭的发言令总书记印象深刻,“为你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钦佩!”

杨淑亭的奋斗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残疾人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融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向性根本性问题。

时隔三十多年,福建省闽清县残联副理事长黄道亮仍然记得自己高考那些年,尽管分数达标,却两次因身体残疾落榜,直到第三年,在多方帮助下,闽江职业大学破格录取了他,他也由此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无臂大学生,“这对于我来说,不亚于一次重生。”

如今,上学、就业不再属于像黄道亮这样的少数“幸运儿”。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中国残疾人愈发宽广的逐梦之路:“十三五”时期,5.75万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近1万名残疾学生被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截至2024年11月底,已有826.3万名残疾人接受了基本康复服务,146.6万名残疾人获得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超过了85%;过去3年中,我国累计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156.7万人……

正是国家福利保障制度实实在在的“托举”,才放开了每一个残疾人自强、奋进的脚步。在青海果洛藏族海拔4200米的牧区,通过“光明行”公益项目恢复视力的女孩才让卓玛正在课堂上读书;在上海利欧集团数字科技公司,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的渐冻症患者唐旭成为网站后端工程师;在山东济南,一群听障画师的精妙涂鸦作品让城市各个角落焕发生机。这些个体的突围之路,拼合成中国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的生动图谱。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与1991年首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同年举办的,还有首个全国助残日活动。《残疾人保障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历届主题从“助残与自强”“志愿者助残”“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自强脱贫,助残共享”,再到“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这些主题的蝶变,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

新时代的春风里,我国广泛宣传“时代楷模”杜富国、张富清等一大批残疾人自强典型,激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推动人道精神和开放、包容等思想灌注到当代社会,助残风尚日益浓厚。

“帮人就是帮自己”,在山东青岛,“笑姐”宋桂华从2005年开始,便和母亲组建了一支助残志愿者团队,她们采取“量体选衣”的助残模式——根据困难残疾人的性别、年龄、身高等情况,确保捐赠的衣服让受助者合体受用,过去20年里,团队捐赠了40多万件衣服,让7万多人受益。在2019年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典型发言中,“笑姐”动情地说:“我做的都是小事,但即便是小事,重复一千次、一万次,积累起来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事。”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3426个助残社会组织,助残志愿服务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线下到线上,从一地到全国,助残志愿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成为一个各界人士广泛参与、遍及华夏大地的全民行动。

从1984年首次派出运动员参加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7届夏季残奥会至今,中国已11次组团参赛。40多年来,一场场残疾人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参与和举办,以及与之掀起的志愿者助残浪潮,深刻影响了人道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体育带来的辅助器具的变革,也给我国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牵着一只呆萌酷炫的智能导盲犬,在万众瞩目之下,视障女孩蔡琼卉顺利完成了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的火炬传递,这是亚残运会史上,首次用智能导盲犬来辅助视障火炬手传递圣火。

在数字化浪潮中,科技助残正成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政策引领到技术突破,从现实需求到产品创新,中国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科技助残的生态网络,不仅重塑了残疾人的生活图景,更赋予他们自立自强的底气与信心。

过去一年中,中国残联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广泛汇集优质科技助残力量。在中国残联主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智能仿生腿、康复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盲文刻印机……万余件科技助残产品,让人真切感受到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澎湃的科技力量。正如浙江杭州某社区里的“AI智能化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和“手语实时在线翻译器”,这些润物无声的细节,彰显着“科技向善”的文明理念。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残疾人谱写的《自强之歌》的旋律背后,是一场国家制度保障与社会协同发力的交响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正书写着残疾人事业的崭新篇章。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