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5月13日,在临潼区秦陵街道秦陵科技社区,一场主题为“银剪裁岁月 茶语话非遗”的座谈活动吸引全区各地的剪纸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为非遗剪纸技艺的传承、推广与发展建言献策。
“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5月13日,在临潼区秦陵街道秦陵科技社区,一场主题为“银剪裁岁月 茶语话非遗”的座谈活动吸引全区各地的剪纸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为非遗剪纸技艺的传承、推广与发展建言献策。
一把剪刀、一张宣纸,在剪纸艺人的巧手下,剪随心走,心随意连,手指翻转之间,山川水流浑然天成,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大千世界风云变幻。
石榴仙子、中华龙戏石榴、石榴娃摘石榴……88岁的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彩娥将石榴文化和剪纸艺术相结合,将手中的红纸变成一张张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石榴主题剪纸作品,让现场剪纸爱好者啧啧称奇。
讲好非遗故事,关键在于同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临潼石榴不仅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其团结美满、兴旺发达的美好寓意也代代相传。我希望和全国各地的剪纸爱好者交流学习,在弘扬剪纸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临潼的风土人情。”为了把石榴剪纸这种独特的民间技艺传承发展下去,2007年,魏彩娥开办了免费的石榴剪纸学习班,成立“石榴剪纸之家”(后更名为“西安剪纸传习所”),把剪纸爱好者凝聚到一起,共同创作剪纸艺术作品。
“坚守如一、心无旁骛,铸就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去粕留魂,方能历久弥新。”谈到传承工作,在魏彩娥石榴剪纸学习班学习的剪纸爱好者们一致认为,艺术从来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的,传承不是对传统的复制,而是传承加创新。
退休前,陈新峰在一次机缘巧合中结识了魏彩娥。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魏彩娥问陈新峰是否会剪纸时,陈新峰毫不犹豫地回答“会”,随即便剪出一个“花篮”,魏彩娥连连夸赞,当即邀请她到自己开办的剪纸传习所深入交流。
2010年,陈新峰拜师学艺,系统学习了“西安剪纸”技艺。“‘西安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镂空艺术,既吸收了陕北剪纸粗犷写意的特征,又借鉴了陕南剪纸细腻写实的风格,并融入了渭南地区皮影的制作手法。”2021年11月,陈新峰被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为“西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谈到创新,陈新峰表示,可以通过设计师的参与,提升、开发和实现非遗的价值,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下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生活方式;让设计出来的非遗产品有人愿意买单,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可非遗,实现非遗价值的传播;有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才有传承人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陈新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0多年来,从传统题材的精雕细琢,到人物、风景的创新演绎,陈新峰先后创作各类剪纸作品千余幅。在创作之余,她还在社区、学校和个人抖音账号上进行公益授课,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剪纸这门“老手艺”,也让“西安剪纸”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播和传承。
“2023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一张普通的红纸在陈新峰老师手中变成一张惟妙惟肖的人像图案,被深深地震撼,从此就开始学习剪纸技艺。”谈到剪纸艺术,爱好者杨菁介绍,学习剪纸这些年来,她越来越觉得剪纸奥妙无穷,是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很想把剪纸这项技艺认真传承下去,做剪纸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热爱剪纸。“看到孩子们剪成一幅剪纸作品时,他们开心,我比他们更开心。”杨菁说,“未来剪纸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爱好,而是能够走进更多年轻人心中的技艺。”
“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责任在身。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女性不可或缺。未来,我们希望更多妇女参与到非遗技艺传承中来,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临潼区妇联主席席涛说,举办“银剪裁岁月 茶语话非遗”主题座谈活动,就是想将剪纸这项有着传统文化基因的技艺展现在更多人面前,用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动植物形象,把一个个启迪人、教育人的故事讲好、传播好,从而潜移默化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弘扬事业中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讯员/王三合)
来源:华商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