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到了寒假时和电子产品黏在一起的女儿,她那时候天天泡在网上,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心理问题,只是因为无聊,因为没什么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干。我问莹: “你有没有尝试过别的代替品,比如旅游、看书?”“书他不爱看啊,我买的《柳林风声》他一点也不喜欢。”我想到了家里那本至今
一大早,大学同学莹给我发了条消息: “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儿子可能需要。”我很诧异,印象中那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小男生,不像有什么心理问题。
“你有什么依据?小朋友有什么‘症状’吗?”
“我感觉我解决不了孩子沉迷游戏的事情,想找专业人士帮助。”
“我觉得沉迷游戏不算心理问题啊。”
“但是他一点自控力都没有,他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心理问题,比如逃避现实什么的?”
《无贼》剧照
我想到了寒假时和电子产品黏在一起的女儿,她那时候天天泡在网上,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心理问题,只是因为无聊,因为没什么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干。我问莹: “你有没有尝试过别的代替品,比如旅游、看书?”“书他不爱看啊,我买的《柳林风声》他一点也不喜欢。”我想到了家里那本至今仍未开封的中英双语版《小王子》,觉得自己可能破案了:“会不会是《柳林风声》挺无聊的,孩子不喜欢。”先破之,后立之,我甩出一个某宝链接:“我有一计,看你愿意不愿意,买下这套‘无限流’,保管能把小朋友从 I PAD 那拉出来,寒假里我就是这么干的。 ”
时间倒回四个月前,女儿寒假,我却迎来一宗大活,我忙着出差、忙着码字,既没空带她游山玩水又没法监督她日常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由着她放任自流。为了拿到电子产品,女儿每天和我斗智斗勇,人生乐趣几乎全部系于 I PAD 和手机,老母亲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她荒废时光且视力不保。
《少年派》剧照
幸好此时,发小向我推荐了一套 “无限流”小说《十日终焉》,说为了看此书,她家的游戏狂人居然愿意放下手机,安静地呆一下午。我一开始半信半疑,她家小伙子的游戏战绩,可是常年顶着妈妈的头像,挂在微信推荐页里。书到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验证效果,女儿果然读进去了,整整一下午,手不释卷,甚至晚上不愿熄灯睡觉。 I PAD 被遗忘了。发小诚不欺我。
孩子看得如痴如醉,我觉得自己真是个 “卑微”的妈妈。当年我们看金庸、古龙、琼瑶、亦舒,只能私下里传着看,封皮在传递过程中变得破破烂烂,甚至常有缺页少页,我们仍旧如获至宝,谁叫这种“不正经的课外书”正是父母严防死守的对象呢。有禁忌就会想犯禁啊。如今,我们这代父母却主动向孩子奉上“闲书”,只为孩子能少看几眼电子产品。看着孩子读得沉迷,我不禁替年少时的自己和她共鸣了一把,同时也更好奇,《十日终焉》真的这么好看吗,比《神雕侠侣》更好看吗?
我也看了这套书,的确很好看。生死轮回的末日舞台,惊心动魄的智力博弈,悬念一环扣一环,我一边为了主人公胆战心惊,一边又期待着主人公脱离困境、大杀四方,果然看得欲罢不能。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剧照
看 “无限流”爽文有点像吃辣椒,舌尖的刺痛可以欺骗大脑释放内啡肽,但又不是处于真正的危险中,也像看丧尸片,自己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享受所有秩序被摧毁、所有常理被打破的快感。女儿之前是吃不得辣的,上初中之后,被同学带着开始吃魔芋爽,我觉得看《十日终焉》可能带给了她同样一种“爽”。
莹对这种 “爽”有些疑虑:“听说书里有暴力情节,用这种网络快餐文学来控制电子产品时长,算不算饮鸩止渴?”此时,我想到了另一套书。一年级时女儿痴迷《米小圈》,有很多家长觉得这套书三观不正,我也曾怕那些插科打诨的校园故事会“带坏”孩子,不过考虑到这套书作为“桥梁书”的功能,又觉得益处更多。六岁的女儿靠这套书,实现了从绘本到纯文字阅读的跨越, 只要入了阅读的门槛,后面自然海阔天空,大人也可以从亲子共读这项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弊端和坏处其实远没到“鸩”的程度。女儿看《米小圈》只图一乐,并不会仔细琢磨,更不会细品背后的道德内容。 事实上,等她在阅读过程中开始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时,她已经长大到不会再对这种幼稚的读物感兴趣了。 相应的,等她能够读懂《十日终焉》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稳的三观,她明白故事中的“暗黑设定”只是故事,环环相扣的逻辑谜题才是重点。
《父母爱情》剧照
开卷有益,同样适用于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包括无限流小说。孩子能看进去大部头,至少能达成在阅读量上的积累,如果细粮吃不上,粗糠上了量,营养也是够的。 2020 年疫情初起,我和女儿被困在老家四个月,无所事事又没心思学习,网络玄幻文适时登场,不光丰富了宅家的无聊生活,也成了焦虑和不安中的治愈。孩子先是如饥似渴地看《斗罗大陆》,唐三从短发变长发,武魂环一圈圈增加,小舞死了又活,几百万字的小说,就这么看完了。之后,我又向女儿重磅推出猫腻大神,以及他的两部烂尾的经典之作《择天记》和《将夜》。十来天,又一个百万字成就达成。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高速阅读并完成信息提取,这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至于孩子愿意不愿意读经典, “儿大不由娘”,体现在阅读上就是孩子只看自己想看的,并不会管你想让他看什么。 莹对此深感无奈:“我买的都是我觉得好的作品,有营养、有意义、有水准,希望他能学到点什么,至少体会到人类文明的美妙。”对她的做法我很赞同,但我觉得过于理想化,这不,孩子用脚了。这让我想起女儿的那本《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某年的生日礼物,可她翻了两页就说看不进去,最后只能在书架上吃灰。
《李雷和韩梅梅》剧照
“细粮”是有门槛的,有时候要等一等。与其干等着细粮上桌,不如在“粗糠”里找找价值,说不定还能找到细粮里没有的膳食纤维。 爽文也是很有创意的。在设定上,作者需要构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瑰丽神奇且逻辑自洽。其实,西方的经典,无论是《魔戒》、《权游》还是《沙丘》都是创意的头脑构建出的假想世界。架空历史,超越这颗星球,甚至在另一个维度上思考,这是人类才能有的创造。《十日终焉》中的奇思让人拍案叫绝,作品也并没有停止在关卡与谜题中,每十日重置一次的生存规则,既是对科幻经典中时间循环母题的演绎,又暗合了西西弗斯的永恒困境。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女儿感慨:“我将开启 ‘七日终焉’,我已经听到了写作业的‘回响’和‘考考不息’的激荡了。”作为中学生牛马,她试图用书中的设定解构自己的人生困境。
一本好的无限流小说,其实是在开启一种深度阅读的可能性。吃多了粮,孩子慢慢也能分辨出细粮和粗糠。发小的儿子已经在网上追完了《十日终焉》,正在看同一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看这么多的网络 “无限流”并不影响他读《我与地坛》并主动背诵里面的经典段落,也不妨碍他期中考试语文得了年级第一。
《情书》剧照
几天后,莹发给我一张照片,她家小伙子正聚精会神地看《十日终焉》,她附言: “第一次如此废寝忘食”。然后坦言:“按这个速度很快就能看完了,还有别的推荐吗?我对‘人类文明结晶’以外的阅读世界了解得太少了。”于是我开开心心地推荐了《将夜》和《庆余年》:“看完这些可以升高阶了,比如马伯庸的系列小说,刘慈欣的科幻,其实,这些也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闲书,谁能笃定现在的闲书不会成为后世的经典呢?《西游记》更像是说书人给孩童们讲的故事,现在却是义务教育必读书,被老一辈严防死守的《射雕》也算登上大雅之堂,书中的历史与人生至今还在让人反复品味。或许多年后,像《十日终焉》这样的无限流网文也能成为 “经典”。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焦虑孩子读什么书,而是守护这份对阅读最本真的兴趣和热爱。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