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菜干部”“毛竹干部”“雪梨干部”“茭白干部”……丽水的每一个乡镇,都有“技能傍身”的实用技能型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群众身边,他们凭借一技之长拉近了干群关系,打开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在丽水,一场以技能驱动的联动改革已持续深耕21年。
“花菜干部”“毛竹干部”“雪梨干部”“茭白干部”……丽水的每一个乡镇,都有“技能傍身”的实用技能型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群众身边,他们凭借一技之长拉近了干群关系,打开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这一创新实践,发端于2004年庆元县的“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技能型政府”工作。在此基础上,丽水围绕“干部更专业、管理更科学、服务更有效、群众更满意”的目标,一体推进技能型干部、技能型政府、技能型社会的联动改革。
如今,丽水不仅在干部履职技能和服务技能、机关效能建设上成就斐然,还创新全域全民“技能型社会”创建模式,让“人人有事做,增技又增收”变为现实。
从“一县一镇”到“全市全域”,这场跨越20年的改革不断破局、重塑,于变革中开新局、续新篇。在新的起点上,丽水正持续深化技能型政府建设,不断拓展技能型干部培养的内涵,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丽水新篇章。
以学促干 精准服务群众
仔细探究21年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这场改革是围绕着“群众需要什么、干部就学习什么”这一最根本需求推进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呈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2004年,庆元县江根乡的干部为发展乡里的花菜产业,纷纷学起种植技术,“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花菜干部”。此后,庆元总结提升了江根等地的探索,在县域开展“培养技能型乡镇干部、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工作,以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农民急需技能帮助和农村税费改革后面临乡镇“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双重难题。
由此,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这一鲜活的改革样本,登上了“八八战略”引领下改革创新的舞台——打破旧机制、大胆闯新路,开启了当地乡镇管理体制的系统性重塑。因其特殊的时代意义,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这个改革样本入选了“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3年多时间里,江根乡的花菜种植规模从最初400株,跃升至5000多亩,年产值超1000万元,当地也一跃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示范乡镇。此后,其他乡镇纷纷效仿,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诞生了“花菜干部”“毛竹干部”“甜桔柚干部”等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能人,以工业为主的乡镇干部则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
偏远县城的创新,很快激起了更大的涟漪。以此为契机,丽水把“有技能、会服务”作为培养乡镇干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市推广“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技能型政府”的做法。
春雷过后,“改革创新案例亮点频出”的春雨扑面而来。
在青田县海溪乡,有一支“下田能插秧、直播能带货、矛盾能化解”的技能型干部队伍。依靠这支“精锐部队”,当地“山谷坦”稻鱼米连续2年斩获全省“金奖”,以高价打入长三角高端市场;曾因无证经营被诟病的粉干作坊,如今持证“出海”创汇;困扰当地多年的国家级信访积案全部清零……
在云和的特色产业乡镇, 一支支专技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一乡镇一特色清单一技能队伍”模式让元和街道的“雪梨干部”、石塘镇的“茶叶干部”、赤石乡的“玫瑰干部”、安溪畲族乡的“畲艺干部”等特色技能型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经济长足发展的“主力军”。
2023年11月,丽水市乡村干部技能学院成立,深化推进技能型干部队伍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以此为平台,全市构建起“市级技能学院+县级技能培训中心+乡村技能共富学堂”的技能培训矩阵,并通过打造“技能百事通”应用,实现技能一键可知、随时可学,以“精准教学”助力干部技能“精准提升”。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下沉一线学技能的过程,本质上是为了站稳人民立场,密切干群关系。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盼,才能走进群众心中。也因如此,丽水的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效能革命 倡导“实干”作风
随着一批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技能型干部在处州大地开枝散叶,他们的个人实践正被总结提升为制度创新,推动着“技能型政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机关效能正是丽水“技能型政府”建设的主要方式。
庆元是先行者。2004年,庆元在全县20个乡镇内设机构进行全面调整:根据各乡镇的经济发展、职能需求和规模大小,在保留原有机构设置的同时,打破各科室独立办公的模式,对各项职能“合并同类项”,大一点的乡镇设立“一办五中心”,小一点的就只设置“一办两中心”。
“一办”指的是党政综合办公室,各中心包括:农村工作指导中心、工业发展服务中心、维稳调处服务中心(又称综治工作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村镇建设管理中心等。乡镇内设机构合并同类项后,还要求各中心统一在大办公室办公,为群众“一站式”解决办事需求,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丽水,加强机关效能的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其中,乡镇组团发展成为“大科室制”的进阶版。
秉持破解“弱在散上”的改革决心,青田以“组团发展”深化“跨山统筹”,在温溪镇、贵岙乡、小舟山乡、吴坑乡积极探索“大镇带小乡”片区组团发展改革,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作为全省首个“大镇带小乡”组团发展试点,温溪片区紧盯“事务共管、人员共用、项目共建、强村共富”的组团改革突破口,以“一体运行”为目标,率先构建“党建联建小组+管委会”的“双轮驱动”议事协调机构,高效统筹纪、组、宣、统等党委口工作,全面构建“两只手”协同抓工作的新模式,实现组团乡镇间内部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此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是乡镇组团发展的核心课题。
为此,青田在温溪片区设立“乡事”服务窗口、建立“一张清单”,结合属地需求,梳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群众办件需求高的事项清单93项,让片区群众都能享受“一站式”通办服务的便利。
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便民服务从“能办”向“易办”“快办”“好办”转变,青田还组织了职业技能大赛“政务服务办事员”项目竞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政务服务水平和理论素养。
类似的案例在丽水不胜枚举。今年,松阳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作用,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因素,将1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三大片区,通过“大镇带小乡”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促进资源互通共享,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为建设现代化“田园松阳”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全域扩面 探路技能共富
创新永无止境。丽水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开启新征程——创新推出全域全民“技能型社会”创建模式。
与以往不同,这项任务的对象从干部群体拓展至全市群众,从政府机关延伸至社会全域,通过深化技能人才共富能力提升行动,整合“百万农民素质提升促共富行动”等资源,加快形成“政府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新形态。
“我参加了木制玩具制作师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技术,还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在云和,以“木制玩具实训基地”“云和雪梨共富学堂”为代表的培训平台,正成为干部群众提升技能的“摇篮”。
目前,云和县已打造9个技能干部培育教学点、16个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及40个技能共富学堂,累计培训8700余人次。通过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覆盖的技能培训体系,干部群众学到了真本领。当地还连续举办了六届“云和工匠”系列技能大赛,涵盖制茶师、主播、木制玩具制作师等8大系列15个项目,吸引了众多干部群众参与,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学技能、提技能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不仅如此,云和还紧扣热门专技领域,通过乡村技能干部引领,带动群众参与技能共富行动,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先锋直播间”就是最生动的写照。通过打造“先锋直播间”技能人才孵化基地,云和构建起“挖掘一批、孵化一批、送出一批、反哺一批”的“四个一批”直播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打造了云和梯田、木玩电商、石塘茶乡等三大直播培训基地。其中石塘镇“先锋直播间”通过整合资源,成功孵化出一批“先锋主播”,他们通过直播带货,为石塘农产品打开了销路,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500余万元。
黄粿是庆元传统美食,也是庆元重要的民生产业,年产量超7000吨,总产值达1亿元。近年来,黄粿制作技艺先后入选浙江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技能帮带+工坊实训”,庆元培养了155名“黄粿师傅”,持续壮大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推动黄粿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丽水以打造技能型社会山区样板为目标,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共富能力提升行动,通过构建完善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使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市的高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1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4%,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出台《丽水市2023—2025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行动计划》等人才培育政策以来,全市已布局1400个以上的职业培训网点,在全市各地掀起了就近学、便利学的热潮,各类技能人才的总量增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