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国声智库、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北京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丝绸之路网承办的2025“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
5月15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国声智库、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北京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丝绸之路网承办的2025“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会议系统梳理总结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展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总体构想,并结合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与智库工作实际作出全面部署,为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之策。
协调推进三大“联通”,共促“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会议指出,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引领、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在走深走实中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合作平台,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11年来,依托一个个具体项目,基础设施“硬联通”跨越山海扎实有序推进。中老铁路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开通运营3年来活力持续显现;2024年11月,中国和秘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项目钱凯港开港,一条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正式诞生;中国企业承建的乌干达最大水电站——卡鲁玛水电站为乌干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雅万高铁标志着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旗舰项目的中欧班列奔驰不息,截至2025年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9个城市,运输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逾4200亿美元,成为亚欧大陆上最繁忙的物流通道之一。
日益健全的“软联通”在共建国家间架起规则标准互联互通桥梁。11年来,中国与69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113份标准化合作文件,建立“一带一路”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2263项,涵盖20多个领域、覆盖11个语种。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贸协定,与28个经济体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显著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共建“一带一路”与各方发展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部分国家建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合作规划落地见效。共建“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南非“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等多国发展战略实现对接,有力支持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进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1年来,互帮互助的“心联通”持续深入。共建国家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中国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为共建国家发展提供人文支撑。菌草、水井、杂交水稻等“小而美”的项目扎实推进,不断增进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智库报告2024》在论坛上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国声智库、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窗》编辑部联合出品,旨在贯彻落实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通过系统梳理2013-2024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脉络,重点总结2024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亮点和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科学分析“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提出需把握数字化、绿色化、人文化三大趋势,构建“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双向循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驱动全球增长的新引擎。报告特别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以新型智库为核心构建的软实力支撑体系,通过多元探索与实践,持续彰显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正成为推动文明互鉴、塑造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力量。
完善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保障,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另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思考:共建“一带一路”如何迈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如何更好地惠中国、利天下?如何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会议认为,过去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克服困难取得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关键就在于其顺潮流、惠民生、利天下,高度契合了沿线国家民众渴望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愿望。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好地惠及沿线、造福世界。
会议强调,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要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做好统筹的大文章,使各项工作密切协同、形成合力,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仅需要理念引领、行动跟进,还需要机制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改革任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机制建设这个重点,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以更加完善有力的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会议指出,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共建国家对深化数字、绿色、健康、创新等新领域合作的愿望日益迫切,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新领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应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时代大势,稳妥开展数字、绿色、创新、健康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持续推进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新高地,为共建国家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更多动力、带来更多希望。
发挥新型智库支撑引领作用,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11年来紧扣“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创新合作形式,深耕“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决策服务、学术研讨和舆论引导,持续输出智力成果,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力量。与会专家表示,新阶段切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智库需勇于担当作为,积极与各国智库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组织开展联合研究、对话和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学术成果联合出版,推动更多专家学者、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加入“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丝路国际产业联盟等,为下一个金色十年汇聚发展合力。
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和国声智库共建,融合了中国商业史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的资源禀赋和国声智库、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平台优势,自2018年成立以来积极活跃于“一带一路”商业史研究的学术阵地上,通过开展政策解析、课题研究、智库交流、成果发布、举办丝绸之路智库峰会、货殖论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论坛、“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智库论坛、“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投资发展论坛等活动,树立样本案例等工作,大力倡导“商贸富国、商联天下”等商贸文化精神,联合发起《“一带一路”发展学》研究倡议,启动“一带一路”发展学研究计划。以“一带一路”合作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五通”实践的政策、机制、方式、技术的效应和联系,以变化论证发展、以发展揭示规律,揭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的中国智慧,总结世界和平发展理论,构建“一带一路”发展学。为研究、传承和弘扬“一带一路”商贸文化提供智力支持,为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增进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会议指出,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助力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一是深化“一带一路”商贸文化研究。挖掘“一带一路”历史经验(如古代丝绸之路商贸网络),总结新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伟大成就,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商联天下的主体、体制、模式、方式和技术的变化特征,凝聚以商联天下是中华民族走出来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的共识,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不可或缺的商贸文化支撑。
二是践行“智库共同体”理念,推动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建设。联动智库、专家学者、企业、媒体、政府等国内国外资源,开展政策研究、产业咨询,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提供更多切实可行、接地气、可操作、见实效的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大力支持“丝路科学城”建设工作,为地方政府突破发展瓶颈、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依托“智投中国”创新赋能平台,整合高端智力资源和优质金融资源,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进“财经桥”上市公司服务平台建设,共建“专家工作站”,支持数字能源、数字环保、低碳项目落地,助力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四是加强案例推广与人才培养。总结鲁班工坊、光明行等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依托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丝路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港,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外向型经济等重点发展方向,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是持续推进“国家中心城市传播工程”。重点围绕北京、上海、西安、郑州、深圳等城市,创新叙事方式方法,不断呈现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文旅融合、人才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结合《城市漫步》杂志国际传播,推动城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区域融入全球产业链。
会议提出,陕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枢纽与重要节点,被国家赋予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开发开放枢纽等重大任务,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不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应把陕西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服务对象,为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西安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提供智力支撑。尤其是要深化人文交流,依托陕西历史文化、旅游等优势禀赋,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打造标志性工程和有影响力的人文交流品牌,为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推动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出贡献。
特别是大唐西市集团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核心发展文博文旅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研发、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平台支撑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旺起来,为西部地区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以及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树立了标杆。集团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已拥有来自82个国家的218个团体成员,搭建了国际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新平台,被誉为国际工商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超级联络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市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拉开帷幕。
会议要求,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应将大唐西市集团作为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样本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成果,着力培育“大唐西市”文旅品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支持大唐西市博物馆致力于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丝路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探索和实践,大力推动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工作,强化数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成果保护,为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动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来源:国声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