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是今年的“全球无障碍宣传日”,近几年,城市里加快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多无障碍设施的出现,给了残障人士更自由出门、更平等生活的可能。这些无障碍设施建设得是否规范?具体使用起来,是否真的便利?记者跟随一位轮椅使用者出行,体验不同场景下的无障碍设
5月15日是今年的“全球无障碍宣传日”,近几年,城市里加快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多无障碍设施的出现,给了残障人士更自由出门、更平等生活的可能。这些无障碍设施建设得是否规范?具体使用起来,是否真的便利?记者跟随一位轮椅使用者出行,体验不同场景下的无障碍设施。
门店前没有坡道,两级台阶让张屹难以进入。
无障碍停车位“一挡了之”,无法实际使用。
无障碍厕所的洗手盆下没有足够的容膝空间,张屹洗手十分吃力。
张屹体验无障碍厕所里的无障碍设施。
缺坡道
两级台阶“挡”住进店路
作为一名多年的轮椅使用者,曾经,张屹每天出门遇到的障碍,从家门口就开始了。张屹住在一个有20年楼龄的小区,他所住的楼南北两侧都有单元门。但这两侧的门,原先一进门都是台阶,门口还有“小坎”,即使住在一楼,在2020年之前,这些都是张屹坐着轮椅难以跨越的阻碍。
“之前我还能拄着拐杖走些路,从2006年搬进来,我出门都是先拄着拐跨越这些台阶的。”张屹说,受益于无障碍设施改造的政策资金支持,2020年,本身就从事建筑师工作的他,自己设计图纸对家门口进行了改造,将单元南门外、自家阳台下的位置,改造成了一个坡道,并安装了标准的扶手。
由于环境限制,虽然坡道并不完全符合轮椅坡道的宽度要求,但就是这个窄窄的坡道,给了下肢力量越来越弱的张屹坐轮椅出门的可能。通常,他先从南门外的坡道出门,再绕过半栋楼,到达位于楼北侧的停车位,开上自己的汽车出行。“残疾人也是可以开车的,车辆经过合法改装,将油门、刹车换成可用手操作的装置,就完全没问题。”
现在,张屹几乎每天都开车出门,这让他的脚步不只局限于附近,还能去往更远的地方。而事实上,因为小区外的底商没有规范的轮椅坡道,即使张屹住在这个小区快20年了,餐馆、理发店、超市……这些家门口的各类便民门店,他都从未踏足。
记者跟随张屹来到这些门店,发现几乎每家店门口都有两级台阶,张屹坐着轮椅,根本无法进入。有几家店,在人行道和行车道之间的高差处用水泥抹成了一些坡道,但设置得过于粗糙,要么就是坡度太陡,要么就是有多处破损。“这就不是为我们修的,是商家为了自己进货推车方便做的。”这样的“坡道”,张屹也无法使用。
在其中一家酒店门口,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看似“丝滑”的坡道,但张屹坐轮椅测试时,用力向前探了身子,才费力地上去,下来时,也像是在“俯冲”。张屹说,这种高度大于30厘米的坡道,应该在两侧都设置扶手才更安全。
“像是缘石坡道、轮椅坡道这种无障碍设施,首先得有,其次要规范,得真正实用,不然对轮椅使用者来说,就危险重重。”张屹说,他去往一些公共场所,经常发现设置的轮椅坡道并不符合规范,坡度太陡、扶手高度安装错误、坡道临空侧没有安全阻挡……这些情况都很常见。
缺管理
无障碍停车位常被占用
日常开车出行,张屹就尤为关注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的情况。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各类停车场,尤其是新建停车场,都设置了专门的无障碍停车位。但建了没人管,导致这些专用车位时常被占用,或者设置位置不合适、指示标识不清等情况,也让这些无障碍停车位使用起来“困难重重”。
在张屹所住小区外底商门口的停车场,进出口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无障碍停车位,并有明显的无障碍标识。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侧的无障碍停车位,正对停车场出入口的阻车杆,只要不抬杆,普通车辆都难以正常停放,“无障碍停车位设置成这样,更像是一种摆设,中看不中用。”张屹无奈地说道。
虽然难用,但这处的无障碍停车位非常显眼。记者跟随张屹来到华联购物中心(同成街店),在B1、B2层的地下停车场,由于头顶的指示牌上没有无障碍停车位的指示,张屹只能开着车四处寻找。在B1层找到了两个无障碍停车位,却都已经被占。“无障碍停车位整体空间大,所以也会被普通汽车优先选中。一般,残疾人开的车会在车上贴一个标识或者放有一个残疾人通行证。”张屹说,大部分停车场缺乏对无障碍停车位的专门管理,所以经常被占用。
而在B2层的无障碍停车位中,不仅有被占的情况,其中还有3个靠近商场入口处的无障碍停车位并不符合规范。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停车位一侧,应设宽度不小于1.2米的轮椅通道,无障碍停车位的地面应涂有停车线、轮椅通道线和无障碍标识。但这3个停车位上虽然画有无障碍的标识,却都没有专门的轮椅通道,也没有明显的无障碍停车位的竖向标识。
在探访的几个停车场中,为了防止车位被占用,有些停车场管理方似乎也想要“管理”,最常见的,就是在停车位上放置阻车桩,但无一例外的,都没有留下管理者的联系方式。“我们要是想用,找谁去呢?还得自己先下车把阻车桩拿开吗?”这样的“一挡了之”,让张屹感到不解。
缺细节
无障碍厕所“方便”不方便
许多残障人士提到,有标准规范的无障碍厕所,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脊髓损伤和高位截瘫的人,受身体情况限制,一旦有排便需求,很难暂时克服。找不到能用的无障碍厕所,会非常窘迫。”
记者跟随张屹探访了商场、公园、图书馆、体育馆、剧院等地的厕所,发现这些公共场所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无障碍厕所。在住建部颁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中,对于无障碍厕所的空间、内部设置、标识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各种尺寸数据也十分明确。但根据这些规范,细究这些厕所中的细节,却发现几乎没有“合格”的无障碍厕所。
根据规范,无障碍厕所的面积不应小于4平方米,且内部应留直径不小于1.5米的轮椅回转空间。但在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的一处洗手间里的无障碍厕所,一打开门,就能感觉内部空间十分狭小,张屹坐着轮椅进去测试,却完全无法转身,只能勉强再倒着出来。
张屹说,对于轮椅使用者而言,无障碍厕所中有可以借力的安全抓杆十分必要。“抓杆类型不对、安装位置错误或者设置的距离高度差几厘米,都会让轮椅人士在使用坐便器、洗手台时,用不上力。”在张屹体验的多个无障碍厕所中,几乎没有哪个厕所的抓杆设置得完全规范——要求抓杆设置在坐便器左右两侧,但有的抓杆设置在坐便器前后;要求安装到墙侧的L形抓杆应该离地70厘米,但实际却只有65厘米……
期待
实现真正的“观念无障碍”
由于本身从事建筑师工作,这几年,张屹习惯随身携带卷尺,每到一处公共场所,他都会测试一下那里的无障碍设施是否规范。但在多次体验过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无障碍设施后,张屹感到,城市里无障碍环境的打造,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物理上的障碍’相对来说好消除一些。更难的是实现‘观念上的无障碍’。”
在张屹看来,整个社会无障碍环境的打造,其本质是追求一种“平等”。只有“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普通人才能设身处地从残障人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真正符合他们需要的设施。例如,公共服务场所应设置低位服务台,让轮椅使用者能够与服务人员平等对话;电影院、剧院应设置专用的轮椅席位,让残障人士也能平等地欣赏艺术;在“无障碍电梯”里,应该有到达楼层的语音播报,让盲人能平等地使用电梯……
“每一个场所的无障碍环境都有生命力,需要不断成长。”张屹期待着,越来越完善的无障碍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平等、体面、自由地生活。
本报记者 徐英波 文并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