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劲松街道举办“AI助残新征程,科技描绘无碍梦”主题活动,专业人员操控电子狗进行智能导航、障碍识别等功能演示,介绍其如何帮助视障人士安全出行。本报记者 程功 摄
5月15日,大栅栏街道启动“光之翼”助残服务联盟。现场设置了12个特色展区,让居民沉浸式体验无障碍设施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劲松街道举办“AI助残新征程,科技描绘无碍梦”主题活动,专业人员操控电子狗进行智能导航、障碍识别等功能演示,介绍其如何帮助视障人士安全出行。本报记者 程功 摄
越来越多无障碍产品出现在居民身边,让日常生活更便捷。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5月12日上午,京东“助残专区”平台上线,围绕残疾人各类生活场景和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本报记者 潘之望 摄
全聚德前门店配备的无障碍电梯让使用轮椅出行的人也能顺利进店用餐。本报记者 潘之望 摄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全球无障碍宣传日,这一国际倡议始于2011年,旨在提升公众对残障群体生活需求的认知,推动数字与实体环境的包容性建设。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残障、老龄化等原因引起的不便中。从硬件改造到服务升级,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设施的完善,更包括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如何能让残障人士大胆走出家门,和大家一样朋友聚餐、尽情享受生活?不少餐厅的门前逐渐完善了无障碍升降电梯,方便轮椅出行的残疾人、老年人。进店落座,带有凹凸手持触感的盲文菜单也令人惊喜。取餐、用餐的过程中,防滑地胶、震动呼叫器逐渐普及,大大减少残障人士外出用餐的困难。
有温度的社区服务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居民提高了对无障碍生活需求的认识。大栅栏街道的宣传活动从无障碍服务、康复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平等获取资源、就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为残疾人朋友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现场,居民们体验用触觉地图寻找社区服务中心,感受身边的便利。现场展示的可调节高度灶台、语音播报药盒等50余种辅具吸引众多家庭咨询。劲松街道举办的“AI助残新征程,科技描绘无碍梦”主题活动展示了前沿技术赋能残疾人生活、就业、康复的成果,并现场邀请残疾人参与体验。
有了创新技术的助力,残障人士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便捷。比如手机上的智能通话、视频软件中的AI字幕、屏幕朗读、智能识别等创新功能,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更加顺畅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参与娱乐活动。而且这些“无障碍”功能并非仅限于特定人群,也让科技产品更加实用,最终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便利,平等、便利、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享受现代文明。
“平等、参与、共享”,这座超大城市正在为构建“有爱无碍”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实习记者 金瑶 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