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栏目致力于中医体质平衡、保健养生和呼吸系统常见病疑难病的预防治疗调理,介绍阴平阳秘健康生活知识,养肺护肺常识及肺康复。
诊室故事
林琳诊室
60岁的周先生在五年前体检时查出“双肺多发微小结节”,医生评估后建议他定期复查即可。此后每年复查,结节形态大小变化不大,始终较为稳定。
最近一段时间,广东雨水变多,天气持续潮湿闷热,周先生感觉自己咳嗽、咯痰不断,心里不免担忧:“会不会是结节变成了肺癌?”在朋友推荐下,他来到广东省中医院林琳教授的门诊寻求中医调理。
林琳教授仔细询问,刻下症见:咳嗽,晨起明显,咯痰,稍怕冷,口干口苦,纳可,眠可,大便偏烂,小便调。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既往鼻窦炎病史。
林教授分析认为,周先生的肺结节较小,属于Lung-RADS 2类,体积小、形态稳定,恶性概率极低,不太可能引起当前的咳嗽、咯痰症状。结合其鼻窦炎病史,考虑可能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发的气道刺激。
从中医的角度,该病属于“咳嗽”“肺积”范畴,四诊合参,辨证为“痰湿内蕴,肺脾气虚证”,乃是由于外湿之邪乘虚而入,内湿不化,痰湿上泛扰肺,于是出现反复咳嗽、咯痰。基于此,林教授为他拟定了以健脾补肺、祛湿化痰为主的中药方剂,同时叮嘱其两周后复诊。
两周后,周先生如期复诊,他高兴地告诉林教授:“吃了中药之后,咳嗽、咯痰的情况几乎都好了,整个人也比之前轻松多了。”
咳嗽痰多,是肺结节造成的吗?
“医生,我经常咳嗽、咯痰,是肺结节造成的吗?会不会是肺癌?”许多肺结节患者在出现咳嗽、痰多时,容易联想到“是不是肺结节恶化了”。
实际上,大多数肺结节并不会引起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症状。所谓“肺结节”,是指影像学表现为最大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较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这些结节往往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多数是良性病灶,如旧结核钙化灶、炎性纤维灶、慢性肺部病变后的局灶性瘢痕等,并不会导致临床症状。
相反,如果长期出现咳嗽、咳痰,则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常见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感冒后的气道高反应状态等。此外,像广东这种雨水频繁、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外湿刺激也容易诱发或加重气道敏感者的咳嗽症状。
“肺结节”并非咳嗽根源,痰湿体质才是关键
那么,为什么结节患者身体却屡屡出现咳嗽、痰多、胸闷等不适?在中医看来,这很可能与“痰湿体质”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体质就像土地,不同的“地气”孕育不同的植物。痰湿体质就像湿重的土壤,容易滞留水分、产生积聚。这类人更容易出现与痰湿相关的疾病或症状,尤其在外湿环境影响下更容易发作。
这也解释了为何不少肺结节患者身体经常出现咳嗽痰多、胸闷体倦、大便黏腻等表现——根本原因是“痰湿体质”在作祟。
痰湿体质的典型表现包括:
咳嗽加重,痰多咳不清,尤其是晨起咳嗽频繁
感觉四肢困重,容易犯困嗜睡,动则乏力
大便黏滞不爽
面部油腻,易生粉刺或痤疮
舌苔厚腻,口中发黏
在广东这样湿气重的地区,5月以后空气湿度显著升高,正是“外湿最盛”之时。对于痰湿体质人群而言,正是“内湿未清、外湿又至”,极易“内外夹击”、症状反复。
中医常说:“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湿聚成痰,痰随气上扰肺,就容易出现咳嗽痰多;若痰湿日久不清,还可能形成瘀阻、结聚于肺,形成结节。
所以,调理的关键,不在于“盯着结节”,而是要从健脾补肺、化痰祛湿入手,改变体内环境,才能改善症状,稳定结节。
推荐一款膳食方
陈皮茯苓茶
材料:陈皮、茯苓各10克,薏苡仁15克。
做法:陈皮洗净,茯苓、薏苡仁分别淘洗干净。将所有材料放入茶壶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79年,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中医优势专科,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单位。
专科构建了“五位一体”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整合了呼吸内科、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肺功能科、支气管镜介入中心、科研创新团队及慢病管理门诊,形成了覆盖呼吸疾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防治网络。针对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结节、间质性肺病等常见及疑难病,制定了独具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疗效显著。
专科首创以慢阻肺为重点的“培扶宗元”学说,创编了康复锻炼的“宗元养肺功”,研发出健脾益肺颗粒、升芪益肺颗粒等系列院内制剂,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临床和学术水平在全国中医院处于领先地位。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黎尚钊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