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颂明(从《卖白菜》谈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5:46 1

摘要:先从另外两篇文章说起,一篇是《捡馒头的父亲》,曾被当作莫言名著加以鼓吹。主题是励志的,也是“正能量”的。

不合时宜的颂明(从《卖白菜》谈起)

颂明是个不合时宜的人。运交华盖就在所难免。

先从《卖白菜》的评价谈起。

《卖白菜》已经进了教材。进了教材那是经过了层层严格把关的,岂是一介草根所能够轻易否定的?

你还要去否定,这不是自找没趣吗?而且,这篇课文是教人“诚实”的,主题不是挺好吗!

但是,颂明还是要否定。为什么呢?

先从另外两篇文章说起,一篇是《捡馒头的父亲》,曾被当作莫言名著加以鼓吹。主题是励志的,也是“正能量”的。

但是语文不能单单看“主题”还得看语文。

从作文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篇“编造”的文章。

爸爸为了儿子读书,在学校捡馒头喂猪,儿子因此在学校被别人看不起,父子假装不认识,父亲连家长会也不敢去开。

下雪了,父亲偷偷站在窗外看家长会,雪把他塑成雕像。

经济困难时期,父亲能够在学校捡馒头喂猪,根本就不可能被人看不起,因为大家都穷,羡慕还来不及呢。能够在学校捡馒头喂猪那与学校没有一般关系肯定做不到的。贫穷时期学校的泔水都是关系户才能够得到的,何况还是捡馒头!难道那时穷到了满地扔馒头的程度?

为了“励志”而编故事,叫作煽情,就谈不上“文学性”了。作为学生作文,会编也是一种能力,充其量算作“学生优秀作文”。

再说上世纪70年代,有人拿了一篇某中学一篇优秀作文,给我看,内容是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路过铁道时,自行车铃铛盖掉了,正好卡住轨道的缝隙中,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这位学生为了避免火车颠覆,用手拼命地扣铃铛盖,终于在火车到来前把铃铛盖抠出来了。

描写得很生动,有很多心理活动,但一眼就能看出是为了表现“英雄壮举”而编故事。我当时表示了否定态度。我说不能鼓励这种为了表现主题而编故事的作文。自然惹得别人不高兴。

还有一件事,也是70年代。当时有一篇小说《长在屋里的竹笋》,引起了文学作品“阶级论”还是“人性论”大讨论。

我参加了一场辩论会,只有我一个人的观点是孤立的。我既不赞成“完全的阶级论”,也不赞成“人性论”。我当时强调的是“文学的人民性”。辩论的结果是“阶级论”胜出。人性论也有人支持,唯独“人民论”孤立。

这个观点我一直坚持到今天。

现在谈《卖白菜》。

这是一篇典型的为了主题编故事而既不讲美学逻辑,也不合生活逻辑的作品:

白菜不可能经过那样蹂躏还卷得最紧。

当时的白菜几分钱一斤,多算人家1毛钱,是说不通的。买菜的,连外面的菜帮子都斤斤计较何况钱呢?经常买菜的老太太一分钱都算得精,本来只值1毛钱的白菜你问人家要2毛钱,人家干吗?

课文对白菜的苦难遭遇铺张渲染已经失真,多算1毛钱在在当时环境下几乎是不肯能的,除非遇到了“不识数”。

整篇文章“雕琢痕迹”太重,缺乏文学的感染力,只有“煽情”。

文章是要经得起分析的。硬把一些文质不高的文章强行拔高,那是对学生的愚弄。

其实莫言是另有用心的,为什么要取“社斗”这么个怪名字?想表达什么不言自明。

莫言善于在人物的名字上做暗示,如“蒋天下”之类,故意用政治色彩很浓的敏感词做人物名字其实是一种拙劣的写法。用淮南人的土话说这叫“冒板”、“吊能抬”,以极端的言辞表现自己的“激进”,跟风转,往往弄巧成拙。

颂明就是不合时宜。没有真能让我佩服的地方想让我说个“好”字,难!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

来源:小说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