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认知力:智能时代人类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5:53 1

摘要:人的认知版图决定人生的疆域。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比焦虑更可怕的,是认知的停滞。当我们惊叹AI的“智能”时,更要看见——人类的智慧,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作者: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5期

导 读:

人的认知版图决定人生的疆域。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比焦虑更可怕的,是认知的停滞。当我们惊叹AI的“智能”时,更要看见——人类的智慧,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身处智能时代的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当智能机器人看起来几乎无所不能时,人类靠什么赢得未来?答案或许藏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中,藏在《诗经》字里行间的千年共鸣里,更藏在每个人与AI共舞的认知革命中。

认知力,已经成为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元技能”。

过去,我们崇拜“知识渊博”的人,但今天,AI的数据库已容纳人类千年文明的精华,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提问得到答案。这就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人,要实现从“知识容器”到“认知架构师”的转变。认知力的本质,是构建知识地图的能力。认知力强的人,能将碎片信息编织成认知网络,从“知道什么”升级为“知道如何连接”。

李德毅院士提出的“认知四要素说”揭示了人类智慧的独特性:物质、能量(算力)、结构(算法)、时间(演化)。AI擅长前三者,而人类独有的,是在时间维度中迭代认知的能力。例如,面对全球气候危机,AI可以分析数据,但只有具备系统认知力的人类,才能在生态、经济、伦理的交织中找到平衡点。

智能时代的认知力,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

首先是深度认知,这是穿透表象的“思维显微镜”。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存在“双系统”:快思考(直觉)与慢思考(理性)。AI的“直觉”远超人类,但它的“理性”永远困在算法框架中。真正的认知力,是能够用批判性思维打破算法构造的信息茧房。其次是系统认知,这是驾驭复杂性的“战略沙盘”。波音737MAX空难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工程师在“安全”与“成本”之间伦理抉择的错误。而能否在数据洪流中识别关键变量,构建多维度的决策模型,这种模糊决策力,正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再次是元认知,它可以帮助人类实现“认知跃迁”。机器智能是一条连续的曲线,而人类的顿悟则是实现“惊险一跃”的突变。就像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曲》,他的认知跃迁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而非音符的排列组合。元认知力是对思考过程的再思考,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元代码”。

在实践中锻造认知力,要遵循以下四个法则。

法则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构”。AI时代的学习,要从记忆知识升级为锻造心智,以假设性的解构性的思考激活大脑的“认知弹性”。法则二,跨界融合的“认知混搭”。AlphaFold破解蛋白质结构用了50年,而DeepMind用算法仅耗时数日。但若想用这项技术设计抗癌药物,则需要生物学、化学、商业模式的跨界融合。因此,系统认知力是看见数据背后万家灯火的能力。法则三,情感共鸣的“认知温度”。AI可以诊断疾病,却无法握住颤抖的双手——共情创造力,是人类最后的堡垒。共情训练能强化大脑的“镜像神经元”,提升情感认知。法则四,终身进化的“认知生态”。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持续学习能重塑大脑结构。我们应每天保留“纯思考时间”——关闭手机,用纸笔记录灵感。就像蛇蜕皮成长,我们也要定期“认知断舍离”,淘汰过时思维,培育新认知神经元。

总之,人的认知版图决定人生的疆域。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比焦虑更可怕的,是认知的停滞。当我们惊叹AI的“智能”时,更要看见——人类的智慧,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喻国明.认知力:智能时代人类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J].青年记者,2025(05):1.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