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实力不断攀升。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4.6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9.23亿元,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3.73亿元,同比增长4.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攀升。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4.6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9.23亿元,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3.73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为12.01:45.61:42.38。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定增长。202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33亿元,可比价增长5.7%。其中,农业总产值80.51亿元、林业总产值6.33亿元、牧业总产值23.29亿元、渔业总产值47.4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9.76亿元,占比分别为48.12%、3.78%、13.92%、28.35%和5.83%。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面积、总产实现“双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4万亩,较去年增加0.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92万亩,较去年增加0.02万亩;蔬菜(含菜用瓜)面积32.36万亩,较去年增加0.83万亩。粮食总产量64.97万吨,较去年增加0.07万吨。其中,夏粮总产27.97万吨,较去年增产0.38万吨;秋粮总产37万吨,较去年下降0.31万吨。分品种看,小麦总产27.96万吨,较去年增产0.38万吨,亩产391.3公斤,亩均较去年增产4.1公斤;水稻总产30.13万吨,较去年下降0.24万吨,亩产558公斤,亩均较去年减少5.62公斤。全年粮食平均单产446.84公斤/亩,较上年减少0.71公斤/亩。
畜牧产业基础持续夯实。2024年,全县生猪出栏60.65万头,同比增长12.37%;年末存栏27.76万头,同比下降6.84%。家禽出栏1074.35万只,同比增长0.6%;家禽年末存栏270.8万只,同比增长5.33%;禽肉产量1.76万吨,同比增长6.39%。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5万亩,全国小麦和大豆单产提升行动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通过省级测产验收。“223”产业矩阵加快发展,新引进农业项目31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两品一标”农产品达8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力固稳。2024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68.82亿元,同比增长9.2%。584家规上工业单位实现工业总产值671.92亿元,同比增长9.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累计实现工业用电量43.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5%。 其中,绿色家居、食品饮料、高端纺织全年分别实现产值166.13亿元、51亿元、318.08亿元,增速分别为-0.7%、25.1%、19.6%。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创成省级绿色工厂4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家,入选首批全国质量强县培育库。吴江(泗阳)工业园获评“2024区域最具投资潜力产业园区”,高新区入选“江苏最具成长潜力开发区”。
建筑企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末,全县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业企业达98家,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3%;竣工产值同比下降3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同比下降28.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同比下降40.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发展,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市5.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6%。分产业看,一产投资同比增长145.6%、二产投资同比增长16%、三产投资同比下降9.5%。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1.9%、80.2%和17.9%。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5.5%,占总投资86.4%。
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2024年,全县在库房地产项目共实现开发投资52.5亿元,同比下降7.6%;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1%,销售额同比增长18%。其中,住宅实现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4%,销售额同比下降18.2%;商业营业用房实现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56.2%,销售额同比增长373.4%。
五、国内外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提质扩容。202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99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8亿元,同比下降1.6%。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91.05亿元,同比增长30%;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0.18亿元,同比增长10.4%;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17亿元,同比增长5.8%;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51亿元,同比增长12.7%。全年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300余场,“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3亿元。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集聚跨境电商企业70家,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61亿元、增长91%。新培育外贸实绩企业15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1.4亿美元。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10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35亿元,同比增长32.8%。核算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7.01亿元,同比增长73.2%。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4家。现代物流业发展持续向好,新开通泗阳港至宁波港集装箱航线,全县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1.2万标箱;全县寄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亿件;生态文旅蓬勃发展,积极融入“百家高铁旅游小城”品牌体系,入选“和美乡村”主题线路、“四季村晚”主题榜单,全年接待游客250.06万人次。
六、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平稳有序。2024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09.43亿元,同比下降7.7%,其中,税收收入52.97亿元,同比上升1.4%。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64亿元,同比上升6.4%。其中,税收收入29.01亿元,同比上升6.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4%。上划中央收入18.79亿元,同比下降5.6%。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9.8亿元,同比下降17.1%。2024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7.35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为84.6%。
金融运行整体稳健。20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763.44亿元,比年初净增8.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速为1.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44.35亿元,比年初净增88.8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速为9.3%。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交通路网日益畅通。京杭运河桃源大桥成功合龙,343国道、267省道城区段建成通车,泗水大道、桃源中路等改造工程完工投用。
城市内涵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有力实施,改造老旧小区4个、棚户区102万平方米,新建公共区域、居民小区充电设施1975套,完成50个小区燃气管网更新改造。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改建排水管网11.5公里,整治易涝点3处,新增绿地面积30.8万平方米。开通定制公交线路17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个。
生态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农村改厕8840户,建成生态河道、幸福河湖31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0%,生态底色更加鲜明。实施196项水气治理工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三县两区第一,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建成投用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农科中沟、谢大沟等4条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林长制”工作扎实推进,完成绿化造林2017亩,创成省级绿美村庄3个,获评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
八、医疗、教育和文化
医疗事业不断健全。2024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0个,其中医院47个、卫健中心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6267张,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7.5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449人,其中,医生总数2629人、护士3061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86.5%。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获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保健院,新建改建村卫生室17个,村级医保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2024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中小学 71所,其中小学36 所、初中19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5 所、完全中学 4 所、独立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 3 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 18.65万人,其中小学生 7.57万人、初中生 5.06万人、普通高中学生2.9万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23万人,其中公办学校0.9万人,民办学校0.33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 所,完成35 所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新增2个中小学教育集团,义务教育“双减”持续巩固,高考本科达线率实现全市“十二连冠”,教育高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丰富文化服务供给。2024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各1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3.7万册,同比增长2.1%,电子文本、图片文献、音视频资源年总量达122TB。有线电视有效用户7.9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共有电影放映队伍18支。全县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单位1处。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县共举办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次,大型现代淮海戏《板凳姐上任》入围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并入选2024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会演;小型淮海戏《考村官》获宿迁市首届“群英奖”、江苏省第六届戏剧小戏小品小剧场展演“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人口情况。全县年末总户数27.43万户,户籍人口103.39万人,其中,男性54.2万人、女性49.18万人。常住人口为83.0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42‰,死亡率为8.31‰。
富民增收步伐稳健。2024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31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436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食品支出占2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54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44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食品支出占2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5元,比上年增长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214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食品支出占29.7%。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2万人,医疗保险总参保率达98.5%。基本建成三级医保服务体系,门诊慢特病保障病种扩大到37种,全年医保基金累计支出14.37亿元。发放各类救助保障金3.6亿元,6.8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发放富民创业贷款2.6亿元,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4个,促进1.35万人返乡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6506人。
来源:我的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