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十点,王女士收到一条验证码短信。她刚准备关掉手机,突然发现支付宝里的5万块钱不翼而飞。
晚上十点,王女士收到一条验证码短信。她刚准备关掉手机,突然发现支付宝里的5万块钱不翼而飞。
警察调查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她每天在用的共享充电宝——这个真实案例就发生在2023年3月的杭州。
我们总以为信息泄露离自己很远,但公安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电信诈骗涉案金额超3万亿,相当于每个手机用户都被盗刷了200元。
更可怕的是,90%的信息泄露都源自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机使用习惯。
一、你连的每个WiFi都在直播隐私
商场里随手连的"免费WiFi",可能正在后台扫描你的相册。
黑客用15块钱的破解设备,就能在星巴克实时看到周围50部手机的聊天记录。
下次看到"CMCC-FREE"这类公共WiFi,记住:连WiFi前先关闭手机相册、通讯录访问权限。
二、APP权限正在出卖你的生活
某买菜软件要求获取麦克风权限,结果根据用户聊天中的"火锅""聚餐"关键词精准推送食材——这不是科幻,是2022年某平台被曝光的真实操作。
记住这三个要命的权限:通讯录(暴露人脉)、位置(暴露行踪)、日历(暴露行程),宁可不用APP也别乱给。
三、截图比你想的更危险
深圳程序员小李把工作群截图发朋友圈,结果露出角落里的会议ID,导致公司机密泄露被索赔80万。
微信最新推出的"马赛克2.0"功能,可以自动模糊截图中的二维码、数字等敏感信息,记得在设置里打开。
四、充电桩正在偷装监听器
北京警方近期查获的改装充电桩,内置的微型芯片能记录手机所有操作。
遇到必须用公共充电桩时,记住两招:
1.选择带"仅充电"模式的充电线
2.提前在开发者选项关闭USB调试功能。
五、你以为删除的照片其实都在
实验证明,即便清空最近删除相册,仍有70%的照片能被专业软件恢复。
安卓用户务必开启"安全删除"功能,苹果用户记得在设置-照片里关闭"上传到iCloud"再删除。
六、最危险的其实是你的输入法
某知名输入法曾被曝上传用户聊天记录做大数据分析,你在对话框打的每个字都可能变成广告靶子。
在输入法设置里关闭"用户体验改进计划",定期清理输入法缓存。
现在打开你的手机:检查WiFi自动连接是否关闭,APP权限是否超过3个,输入法有没有开启隐私模式。
信息时代没有侥幸,你每个漫不经心的操作,都可能变成诈骗分子银行卡上的数字。
转发这篇文章到家庭群,可能就阻止了下一场悲剧的发生。
来源:啊聊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