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一年,也是启动北京长城文化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年和持续开展北京长城保护与研究各项工作的一年。这一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与北京建筑大学多学科专业、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中国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回信满一年。
这一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一年,也是启动北京长城文化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年和持续开展北京长城保护与研究各项工作的一年。这一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与北京建筑大学多学科专业、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个团队协同合作,开展了长城研究、规划、保护、阐释、传播等方面约22项任务,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和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其中北京市文物局申报的“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彰显中华文明标识”获评十佳案例。作为这项工作的深度参与团队,为此而感到兴奋和鼓舞,也对持续参与北京乃至全国长城保护与传承工作充满信心。
01
研究项目
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大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实施路径研究》结题,获评优秀
课题研究从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论方法、制度机制、项目布局、公众参与四大板块切入,搭建了相对完整的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路径框架,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北京智慧”。
课题自2021年6月获批立项,执行期三年。这期间,十余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副教授、研究人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课题调查、讨论和研究工作。课题成果包括约19.5万字的研究报告,约5.5万字的4份调研报告;13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唯一标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篇相关学术论文;9篇相关内容的公众号原创文章,以及北京市及北京长城沿线各区支持的多项工程项目。
2、完成年度管理研究类项目9项
研究项目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源自文物管理部门在长城保护管理中碰到的难点痛点问题。
“北京地区长城保护管理档案体系项目”完成了北京500多名长城保护员的信息统计,并与北京长城GIS数据对应,使每位长城保护员与其所巡查的长城点段相匹配,并与“北京长城e巡查”系统结合,整体提升长城保护员与其负责巡查的长城点段保存状态的统筹管理及信息实时沟通。
图1 长城保护员巡查
“昌平区长城里口村落历史调查项目”通过历史文献整理、田野调查及无人机航拍、口述史记录、历史图像比对、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昌平区长城里口的形成演化进行分析,特别关注了里口一线村庄与里口的历史文化关联,并对村庄的特色发展提出了建议。
“昌平区、怀柔区长城环境灾害监测持续研究项目”是延续项目,但非常有意义。从当前技术发展看,安装长城监测设备或开发运行平台已经没有任何困难,难的是需要有专业人员常年对设备进行维护,保证数据传输通畅,并持续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高校具有这样的优势,北京建筑大学城市大数据中心为北京长城监测的实时数据获取及数据分析,以及设备及平台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2025年地震时获取的长城墙体瞬间振动数据就很有参考价值。
图2 持续开展长城监测工作
02
规划项目
1、完成《北京平谷区、延庆区长城保护区划优化调整方案》编制,待完成上报公布流程
这是一项具有创新的工作。北京长城保护区划由北京市政府公布实施,已有10余年的时间。在当前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统筹管控要求下,对北京长城保护区划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长城保护与地区发展势在必行。2022年工作团队完成北京长城保护区划优化调整前期研究,通过法规政策解析、各省市长城保护区划分析,以及北京长城保护区划问题研判,明确了“守底线、立规矩、重协调”的优化调整原则,和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路径。之后通过对延庆区康庄镇、永宁镇长城保护区划优化调整实操案例验证,正式开展了平谷区、延庆区、怀柔区、昌平区长城保护区划优化调整工作。最有成效的是本年度的工作,经多方协同共同努力,优化调整原则、技术方法与路径确定,平谷区、延庆区长城保护区划优化调整成果已经两区政府以及各相关管理部门审议通过,待完成上报公布流程。整个工作过程工作量非常大,虽有艰辛,但结果令人欣慰。
图3 延庆区大庄科乡长城及村落
2、完成《北京长峪城等部分长城城堡研究与保护展示》等8处长城城堡方案
“北京长峪城等部分长城城堡研究与保护展示”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前期勘察研究,组织多学科参与合作,试点编制保护展示方案,制定活化利用思路与措施。这项工作联合中国文化遗产院完成了北京8处长城城堡的方案。工作前期仔细研究了方案定位、边界、深度等问题,最终按照规划实施方案深度开展工作,除常规历史研究外,梳理文化与自然全部资源,在资源价值挖掘基础上,提出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景观环境、生产生活措施,编制项目库清单,并按照各管理部门项目立项要求选择近期重点项目,明确申报路径。
图4 城堡航飞建模情况
按照北京市文物局的要求,下一步将与地方各部门沟通,完善方案,使本次方案更接地气,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与实操性,真正落实国家文物局要求的“为长城城堡展示工作积累经验”。值得欣慰的是鹞子峪城堡今年已经争取到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城堡活化利用的部分工作。
3、完成《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2024年-2035年)》,待专家论证
本次规划重点考虑了与保护管理密切结合,以及对规划落实的引领。第一,仔细梳理明晰了北京长城各级别资源构成;第二,明确长城保护区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动态维护的原则与要求;第三,明确新时期长城保护理念,系统安排北京长城整体保护及科技保护的具体措施;第四,提出构建北京长城阐释主题及阐释展示框架;第五,特别关注北京长城国家级重要点段,提出以重要点段为抓手,突出创新性引领性的思路。
图5 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明长城箭扣-慕田峪段
03
学术活动
1、举办“修研同行 汲古为新”长城考古及保护学术研讨会
由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发起,怀柔区文旅局承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考古学会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在北京考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支持下,6月在怀柔区西栅子村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举办了“修研同行 汲古为新”长城考古及保护学术研讨会。多位考古工作者与长城保护工作者在会上发言交流、专家点评,并现场考察了长城考古与维修工地,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多学科联合长城学术研讨会。
图6 学术研讨会现场合影
2、举办“千年关城·居庸关 长城多元文化保护传承”居庸路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
7月,由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千年关城·居庸关 长城多元文化保护传承”居庸路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地点选择在居庸关村村民文化中心是一个亮点,最特殊的是这次研讨会不仅有知名长城保护专家参加,还有几十年工作在长城第一线的地方“土”专家参与交流,另外昌平区长城爱好者、居庸关村的代表也做了发言交流,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交流。
3、举办“东方巨龙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摄影展走进京津冀校园活动
2024年是“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及领导题词40周年,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联合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共同策划,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建筑大学校团委支持,董旭明摄影家赞助,联合举办“东方巨龙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摄影展进校园活动系列宣传活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在北京、河北、天津多所高校巡回展览。董旭明老师在开幕期间做了专题讲座,北京建筑大学的志愿者作为讲解员,到河北、天津等高校进行了长城文化宣讲。
图7 “东方巨龙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摄影展现场
04
创新项目
1、数智技术在长城形态自动识别方面的应用有新突破
继《2023北京长城保护现状年度普查评估(密云、延庆)》之后。2024年完成《北京长城保护现状年度普查评估(平谷、怀柔、昌平、门头沟)》项目,目前第一轮北京长城无人机采集数据的外业工作基本完成。
图8 延庆区八达岭长城
项目采用无人机厘米级航拍数据建模,结合保护员日常巡查数据,构建“宏观航拍+微观人工”协同下的长城数字档案;同时,研发基于DeeplabV3+架构的MEP-Deep形态识别模型,集成双路径注意力机制与MobileNetV2轻量化网络,通过计算机学习,实现了长城墙体及敌台完整形态、坍塌形态、植物生长或遮蔽形态等的自动化识别,通过多年积累数据对比,为风险预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积极推动长城保护从“抢险修缮”向“主动预防”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转型。
图9 现场航拍工作界面
2、完成箭扣长城及八达岭长城阐释与展示系统工程
北京长城阐释展示项目有极强关联性又有一定创新性。在已完成的密云古北口长城探访线路及阐释与展示工程基础上,团队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北京已开放长城20余公里,计划新开放长城也将有20余公里,长城开放点段的解说要有在地性特征,但也不能各说各话,需要构建北京长城“阐释主题”。在历史研究、价值挖掘基础上提出清晰的阐释体系,明确阐释线索,全线各点解说既有特色又要共述同一主题。第二,长城及其景观不应受后期附加设施的干扰。因此,解说标牌尺寸、位置、固定方式不仅要精简,还要耐久。这两个问题在本年度项目实施中得到了初步解决。团队搭建了北京长城阐释主题的初步框架,围绕这一框架完成了10多万字的价值阐释与展示展陈报告,安装了总计约100块的解说及引导标牌,同时完成了相关小程序、导览手册制作与发布工作。
图10 箭扣长城及八达岭长城阐释解说系统
3、完成怀柔区长城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
北京市文物局于2023年率先在国内启动长城“年度维护”(岁修)试点工程,并将该项工作纳入预防性保护体系开展研究。2023年的试点工程分别在怀柔区及延庆区展开,第一次尝试主要是寻找问题,如:什么样的审批程序、由谁来做、哪些病害部位要做、如何施工、如何确定经费等等。2024年的试点,更加希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怀柔为试点,团队与施工队伍多次共同开展长城踏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项目执行中关注了年度计划制定、维护点位评估、危险点位记录上报、维护清单编制、维护工程做法、结项核算验收等工作环节,希望能够为“北京长城预防性保护-年度维护手册”编制提供支撑。
05
论文发表
本年度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多篇,包括国内5篇,国际2篇。国际论文分别为矿业大学王栋民教授领衔,为大庄科长城材料研究方向;北京建筑大学刘飞副教授领衔,为北京长城环境灾害监测方向。
06
其他任务
1、正式出版《北京市昌平区长城资源复核调查与保护发展报告》
2、完成《北京市长城抢险保护工程报告(2019年-2021年)(第一辑)》编制,本年度完成印刷出版
3、完成《延庆区大庄科长城研究保护工程》,工程现场通过专家检查
4、完成《怀柔区砖石质长城病害特征识别及成因演化研究》编制
5、完成《北京长城抢险项目工程报告(2023年)》
6、完成《北京市怀柔区长城碑刻微痕增强数字化保护》项目
7、“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公众号”2020.6.11上线;至今发布原创文章262篇,完成每周一篇原创的预定目标;阅读量超30万人次。
这一年是忙碌的一年,是共同努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一年,我们将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