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是首个零碳园区国家标准,这将填补国家层面零碳园区标准空白,为全国园区推广提供可复制的模板,对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图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规划图 来源:鄂尔多斯政府网
撰文 | 维小尼
编辑 | Tang
园区是我国工业产值的主要贡献者,也是资源能源集中消耗者和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大户。
截至2023年,全国250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贡献了超过50%的工业产值,但工业园区碳排放超30亿吨当量,约占当年全国碳排总量的三成。
产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既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赛道。
自从202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题“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之后,各项基础性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5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零碳产业园标准研讨会”透露,《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正在研制,预计将于今年审查报批。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是首个零碳园区国家标准,这将填补国家层面零碳园区标准空白,为全国园区推广提供可复制的模板,对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这场研讨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远景科技集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协办,主要围绕零碳标准建设展开讨论,为我国零碳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参会方也非常有代表性,既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部委代表,也有来自内蒙古、江苏、河南、山西、吉林、青海等地方政府代表,还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
专家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聚焦“标准体系建立”可谓恰逢其时,不仅可加强政府引导,为零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创造有利环境,而且将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规范,明确零碳园区的能源结构、碳核算方法、运维管理等核心指标,推动“规划-建设-评价”全链条标准化,以高标准引领顶层设计。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双碳”目标,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此背景下,零碳产业园作为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不仅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的创新载体,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史玉波指出,近年来,我国零碳产业园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从内蒙古的零碳产业园试点,到江苏、广东等地的绿色工厂集群,这些探索证明,零碳产业园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是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
同时史玉波理事长也建议要全面提升零碳园区标准化水平,制定相应的体系化标准引导零碳园区建设高质量推进。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在致辞中表示,“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通过能源的集中使用推动了高效规模生产,而绿色工业革命则需要“零碳产业园”,通过绿色能源供给和使用的一体化集成,将会让未来生产方式更低成本更加生态。零碳产业园是能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是推动能源新文明,产业新繁荣的重要平台。
远景是零碳产业园的开创者,携手鄂尔多斯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连续多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转型示范案例。远景还依托零碳产业园在内蒙古赤峰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和成本最低的绿色氢氨工程。零碳产业园把内蒙古戈壁取之不尽而又免费的风光能源转化成了大规模的绿色工业产品。目前远景正在内蒙古、江苏、西班牙等地打造多种形态的零碳产业园。
张雷指出,我们要把打造零碳产业园的最佳实践和创新技术推广形成零碳产业园的国家标准并走向全球,助力国家参与国际新能源体系的治理,中国要从输出产品,升级到输出标准。远景通过零碳产业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中国新能源,带来全球新繁荣。
据悉,《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远景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标准涵盖零碳产业园的园区分类、总则、园区系统建设和园区分类建设等,适用于指导园区开展零碳建设工作,园区管理部门等制定相关政策时可参考使用。
其中,零碳园区系统建设又由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产系统、交通物流系统、建筑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等六大系统构成。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指出,园区应多系统协同统筹推进零碳建设。
在能源系统建设方面,《导则》提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建设园区微电网保障能源供应和调节、加强余能余热利用等。
在生产系统建设方面,《导则》对企业层面和园区层面都提出要求。
企业层面,应提升单位产品能耗、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单位产品取水定额、终端用水产品水效等;生产过程中,应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
园区层面,要建立相关评价和监管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低碳生产建设,加强企业节能降碳管理等。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院长邢立强透露,《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在2022年1月就提请国家标准立项,是个非常谨慎和艰难的过程,需厘清各种概念,需利益相关方参与。中标院还到内蒙古、江苏、青海等地做调研。将来这不应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
图为中标院资源环境分院副院长白雪
在研讨会的主题分享环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副院长白雪表示,这个零碳产业园国家标准,至少解决了六大主要问题:
一是通过明确零碳园区的定义、关键术语、建设原则、能源结构要求、运维管理要求等核心内容,填补了国家层面零碳园区标准空白,为全国园区推广提供可复制的模板。
二是通过规范园区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确定碳排放核算的边界与方法。建立园区能源、碳排放情况的监测、统计、核算和管理数据台账,动态衡量园区全生产流程减排成效,提供统一、清晰的前瞻性技术指导。
三是应对园区建设多样化挑战:确立建设基础及不同类型园区的建设重点。不同园区产业类型、地理位置、能源结构差异性大,需标准化手段规范不同类型园区的建设重点,明确技术路径。
四是推动园区数字化低碳转型,规范园区规划管理、统计核算、监测预警等环节智慧化管理流程,推动智慧技术与零碳目标的深度融合,实现碳污同治与精准管理。
五是完善协同机制:园区建设过程中,亟待通过标准化手段,合理规划、稳步协调,促成多方合作机制(政府、能源企业、电网等协同),实现多方共赢和包容性发展。
六是应对国际挑战,争夺全球标准话语权。各国对零碳园区的定义、核算方法及认证要求差异显著。积极布局推动零碳园区标准化工作,可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环球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