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患抑郁症时,3次想自我了结,妻子一句话救了我

摘要:"我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几乎认不出了。"白岩松回忆起那段时间,声音里依然带着深深的后怕。

没想到在屏幕前神采奕奕、坚定眼神的白岩松,他的留学时光曾度过如此漫长的黑暗时期。

"我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几乎认不出了。"白岩松回忆起那段时间,声音里依然带着深深的后怕。

从央视一哥到抑郁症患者的转变在几个月内就发生了,这个过程中他的体重骤减了50斤。

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一点点割着他的神经。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这样的重大直播,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他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

那时的白岩松,表面上他生活的女性是夺目的光鲜亮丽,但内在他已经承受到了极限,濒临崩溃。

"我曾经有三次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白岩松直言不讳地说,"但每次内心的挣扎都把我拉了回来。"作为央视的顶梁柱,他不敢向任何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着这一切。

有一天,朱宏钧发现了他的异常情况。

朱宏钧的一句平平无奇的话,像一束光倾泻到白岩松的心灵深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紧接着,白岩松被带去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最终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从那天开始,她就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用她的关爱和耐心为其编织了一张温暖的治愈之网。

康复过程漫长而艰难。在过去的整整五年里,在妻子的陪伴下,白岩松一点一点地走出了抑郁的阴影。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也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脆弱。

白岩松回忆道:“那段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低谷,但重要的是有人愿意为你点亮一盏灯,给予你前进的力量。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白岩松个人的抗争史,更是当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精神困境的缩影。

所以啊,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意气风发的白岩松,别忘了他也经历过至暗时刻。正是因为有了爱的力量,他才能重新站起来。

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在生命中遇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有爱相伴,没有过不去的坎。

1989年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夜晚,注定是白岩松人生中一个特殊的时刻。

那天他刚从电视台大楼走出来,就被前方一个撑伞女子的背影吸引住了。那道身影优雅无比,步伐从容,突然间闯进了他的视线,也闯进了他的心里。

让他神魂颠倒、彻夜难眠的女子就是后来陪伴他度过人生至暗时刻的妻子朱宏钧。

缘分的奇妙难以言表。第二天的打听结果出乎意料,原来朱宏钧不仅是他的同部门同事,还和他是内蒙古老乡。这个发现让白岩松感到兴奋不已,即使坐在办公位上也要忍不住偷瞄对方,害得人家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那时候年轻啊,我看到她走过来,我的眼睛就像被粘住一样。"白岩松笑着回想起多年前的情景。有一次,他趁着午休时间鼓起勇气去和她搭讪,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1990年9月,亚运会当晚,两人下班比较晚,发现公交车已经停运,没有交通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白岩松灵机一动,用工作证抵押借了一辆自行车。

就这样,在北京的夜色中,两个年轻人共骑一辆车回家,那一刻青春的甜蜜,至今想起来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其实那时候特别怕她觉得我另有企图,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想离她近一点。这份朦胧的好感,最终在朝夕相处中变成了真挚的爱情。

白岩松后来坦言。

现在来看,那场邂逅更像是上天的安排。

就像白岩松所言:“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是她的爱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场始于细雨的缘分,不仅让他收获了爱情,更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

白岩松的童年并不算一帆风顺。他出生于1968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均在教育战线上耕耘,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然而,天意弄人,在白岩松8岁那年,命运给他狠狠的一击。

那是一个普通的放学日,小白岩松蹦蹦跳跳地回到家,却发现屋子里空无一人。桌上的一张小纸条,几个字瞬间击碎了他的童年——父亲突发疾病,正在医院抢救。

他才8岁,却在那一刻深刻理解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当我赶到医院看到妈妈抱着头就开始哭泣的时候,我就感觉天好像塌了一样。

"父亲躺在病床上,用尽最后的力气对他说:"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希望你成人后能够成为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这句话成为了白岩松一生中学习和工作的指南和名言。

从此,这个失去父亲的少年开始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始终保持班级前三的位置。1985年,他顺利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录取,实现了父亲生前的期望。

白岩松每次坐在第一排听课,就觉得离父亲的期望更近了一步,这种执着使他的大学老师都感到刮目相看。

白岩松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生命中的伤痛反而能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不是没有伤痛,而是选择让伤痛把我们推向更远的地方。

8岁时便失去父亲的那个小男孩,在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今天的央视知名主播。

主播之路:从默默无闻到光芒万丈

主播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从默默无闻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在此过程中,努力、坚持和勇气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作为一名主播,你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尝试展示自己,了解并适应不同的直播环境。然后,你需要选择一个擅长的领域,如游戏、音乐、娱乐或教育等,并在该领域内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你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站稳脚跟。

其次,坚持是成功的关键。直播行业竞争激烈,只有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主播,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持续不断地进行直播,并保持稳定的直播频率和质量。

最后,勇气也是主播之路不可或缺的品质。在直播过程中,你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如观众的负面评价、竞争对手的压力等。

只有拥有足够的勇气,你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主播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坚持和勇气,你才能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成功的主播。

说起白岩松这位主持人的生涯,可谓是经历了跌宕起伏。毕业后,他本应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让他大吃一惊。

"你这个新闻系毕业的,播音发音都不标准,怎么能当主持人?"领导的话就像一盆冷水,把他浇得透心凉。于是,白岩松被安排在了幕后,做起了新闻编辑的工作。

然而,这位倔强的内蒙古小伙子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第二天一早,他便敲响了领导的门:"我想找个老师学习主持。"这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不甘平凡的决心。

自此之后,白天工作是做编辑,晚上学习主持。他花费时间练习发音、背诵演讲稿、磨砺主持技巧。在别人已经睡去的时候,他仍然在宿舍里反复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3年,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台里把《东方之声》的主持工作交给了他。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第一次直播却漏洞百出,收视率低得可怜,工资都被扣光了。

别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但是白岩松偏不。他把每次失败看作是学习的机会,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他的主持节目收视率开始上升,观众也记住了这个言辞犀利、见解深刻的主持人。

"当时压力特别大,但我就是不想认输。"白岩松后来回忆道,"因为我知道,父亲在天上看着我呢。"

于是,白岩松在电视台站稳了脚跟。然而他并未就此停步,而是继续努力钻研,将每一个节目都视为新的挑战。1996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 - 调入了央视。

白岩松从一个被人嫌弃的新闻系毕业生,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成为了央视的王牌主持人。期间的付出与汗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然而,正是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塑造了今天的白岩松。他常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熬出来的。"这句话,真的很扎心。

央视舞台充满了高光时刻与压力。

1996年对白岩松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调入央视的第一年,就参与了奥运会的报道工作。然而,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

1997年,香港回归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央视决定将这场直播交给白岩松。他站在直播台前,眼神坚定,声音铿锵有力地宣布:"今天,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场直播,不仅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刚到央视的新人,还证明了他在台里的实力。

紧接着发生的三峡大坝截流和汶川大地震,每一次国家大事发生,镜头前都能看到白岩松的活跃身影。他那慷慨激昂的表述总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反思。

随着老一辈主持人的退休,白岩松逐渐成长为央视新一代的"一哥"。

“那时候的压力特别的大,就像被一座山压着。”白岩松坦言,每一次的直播都像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因为直播意味着不能出错,容不得半点的马虎。

那段时间,他几乎没睡好觉,总是担心错过重要新闻。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赶赴直播现场。这种高压状态让他透支了太多,也为后来的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但你说他后悔吗?并不。”白岩松作为一名新闻人,能见证和记录祖国的重大时刻,他觉得是一种荣幸。他的眼中依然闪着光。

现在的白岩松依然活跃在新闻第一线,他在经历了抑郁症的磨难后学会了调节自己。不再追求完美得不近人情,而是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今天再看白岩松,会发现他的眼神比以前更加柔和,说话也不再那么锐利。但他在谈到新闻理想时,依然热血沸腾地说:"我们这一代新闻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白岩松的成长密码或许就是:既要有冲天的干劲,也要懂得给自己留条退路。毕竟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懂得自我调节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如今的白岩松,虽然仍然在央视舞台上发光发热,但他已找到一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就是最好的结局吗?

来源:影映绮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