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开讲文学课,他们如何解密阅读和写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6:43 1

摘要:去年1月,“中文创意写作”正式被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创意写作专业进入高校学科建制,越来越多的名作家被高校聘为创意写作特聘教授、行业导师、客座教授,凭借丰富的写作经验,助力新人写作者成长。同时,越来越多著名作家的文学课也以书籍、网络公开课等形式与大众见

去年1月,“中文创意写作”正式被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创意写作专业进入高校学科建制,越来越多的名作家被高校聘为创意写作特聘教授、行业导师、客座教授,凭借丰富的写作经验,助力新人写作者成长。同时,越来越多著名作家的文学课也以书籍、网络公开课等形式与大众见面。

名家文学课讲什么,有何不同?又有怎样的“审美启蒙”?

走向创作现场的文学课

创意写作热之下,很多有条件的高校已开始研究生招生,有的高校还创建人工智能写作实验室、多媒体创作实验室,探索写作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为了给创意写作、文学课注入新活力和新思路,更多名作家与高校开始“双向奔赴”,作家进高校投身写作教学,或展开写作指导的消息层不出穷。

比如,近日著名作家阿来受聘湛江科技学院特聘教授,作家邵丽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去年10月,著名编剧赵冬苓、著名作家赵德发受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去年6月,著名作家马伯庸被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担任创意写作专业学生的行业导师;去年9月,孙甘露、李洱、毛尖等著名作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研修班老师;去年11月,孙甘露、李洱、东西、乔叶四位“茅奖”得主加盟南京大学,担任创意写作行业导师;著名作家苏童受聘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等。

那么,著名作家走进高校,怎么展开写作教学、写作指导?他们的文学课有何独特之处?

今年3月,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正式成立,著名作家赵德发担任执行院长。山大作家书院聚焦创意写作,以培养文学创作领军人才为目标,打造集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高地。著有《缱绻与决绝》《君子梦》《经山海》《大海风》等作品的赵德发,专注于写作数十年,此番入职山大,他暂停了手头的长篇小说创作,专心投入教学备课之中。赵德发告诉记者,他目前的首要工作是为慕课录制以及下半年新学期讲授的小说创作课做准备,为此读了许多国内外创意写作教材,梳理了自己四十五年来的创作之路。他的课程将会深入挖掘中外作家们的写作历程,并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从不同视角去分析和解读作家创作之路该如何走,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赵德发称,创意写作课程将不局限于课堂之上,他已对接建立两处山大作家书院创意写作基地,等到创意写作专业研究生入校后,将和同事带学生们出门采风,去经山海,长见识,为写作提升打基础。“除此之外,山东大学作家书院还将举办各类写作相关的活动,比如举办文学讲座、学术报告、研讨会、创意写作论坛、创作工坊等高端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学子们打开更多写作的思路和路径。”

作家进校园,带来的是更加丰富的人文活动、人文氛围,以及更直接、鲜活的写作实践、写作现场。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创意写作研修班就邀请著名作家、创作者参与,为学员提供小说、诗歌、话剧、影视剧、网络文学等行业的成功经验、解决写作的具体问题,注重学员创作思维和创作实践的培养。作为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带头人,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近20年的写作课引发广泛关注。她的“小说写作实践”每年开设一次,会指定一个城市地标,比如田子坊、老屠宰场、棉纺厂、鲁迅故居等,让学生实地探访,虚构一个故事的开端,课上讨论后修改,继续讨论继续修改,形成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这种创意写作实践得到很多好评。

著名作家走进高校开展文学写作教学,首先能吸引很多目光和关注,扩大文学对学生和写作爱好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在教学风格上作家更注重与写作实践的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就曾表示,高校邀请驻校作家开设创造性写作专业,很大程度上弥合了文学教育和写作实践之间的断裂。

揭开阅读和写作秘密的文学课

其实,早在中文创意写作被列为二级学科之前的好多年,作家重返校园就形成过一股热潮,王安忆之后,刘震云、毕飞宇、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作家纷纷入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校,“写而优则教”成为很多著名作家的归宿。这些作家在高校的文学写作课,也以图书、公开课、专栏等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作家们带有独特创作视角、经验共鸣和审美感知的文学课,也让普通读者受益匪浅。

从《余华文学课》、毕飞宇的《小说课》、《心灵世界:王安忆复旦大学小说课讲义》、《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王安忆的《小说六讲》、《文明的边界:格非文学课》等著作,能看到作家对经典著作、对写作的阐述,更贴近创作现场,更独辟蹊径。

其中,《余华文学课》收录作家余华各类讲稿,解读对象涉及托尔斯泰、普鲁斯特、鲁迅等50位殿堂级的作家、古今中外62部文学经典,让读者仿佛置身在余华开设的文学鉴赏课堂上,了解到他如何阅读文学,并从中汲取到创作的养分。能看出,余华以专业作家的写作经验和超凡的文字触感,将经典作品中每个细节里的伟大之处娓娓道来。王安忆的诸多文学课书籍更像是细腻、真诚的文本细读范文,被很多读者反复阅读。她对《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经典的解读,是文学爱好者与写作者的“必修课”。作家毕飞宇的小说课,围绕作家的“性格、智商、直觉和逻辑”四因素,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析蒲松龄、鲁迅、海明威、汪曾祺等人的作品,告诉年轻人大作家如何将事件、人物提升到“好小说”的高度。作家李洱在北大也开设小说课,他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讨论名著,并对文学史作梳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对文学的感知能力,给学生提供判断小说好坏、鉴定文学能力的思维方式。

对于作家文学课的这种独特性,赵德发做了诠释。他认为,对作家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作家阅读、欣赏、创作文学,很多人专职写作,把文学看得更加重要,作品就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主要体现方式,是一种生命的外化。很多作家把全部的时间、精力,乃至整个生命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努力让自己写得更多更好。”正是作家对待文学的独特态度,让他们对文学的感知、经验、体悟都与众不同。赵德发进一步解释道:高校文学院教师们的文学课堂,有自身的专长,那就是有深入的研究、系统化的文学理论,很多老师的创意写作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很强,也很有新意,令人佩服,而作家进入高校开设的文学课、写作课,也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侧重解读经典,有的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谈创作实践。“作家们上的文学课,汇集了他们几十年文学道路上收获的丰富经验,乃至教训,他们肯定不会专注于去讲写作理论,而是结合自己创作经历去上课,学子们可以通过近距离体察作家们的思维方式、人生阅历、写作经验,激发自身的写作潜力。”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在“大家读大家”丛书序言中也认可作家文学课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之所以达不到作家文学课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有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而没有实践性的创作经验,敏悟的感性不足,空洞的理性有余,这显然是不能打动和说服学生的;反观作为作家的毕飞宇等人的作品分析,更具有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上升到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了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目的。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