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好,我想找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最好是离家近一点……”5月13日,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居民王斯琴向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求职需求。
“您好,我想找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最好是离家近一点……”5月13日,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居民王斯琴向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求职需求。
很快,工作人员录入她的信息,在系统上为其匹配出数个岗位,帮助双方约定面试时间。“以前找工作可麻烦了,要跑老远的招聘会,还得天天刷招聘网站,现在家门口就有服务站,真是太方便了!”王斯琴笑着说。
科右前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启动仪式现场。(资料图)
这里没有繁琐的流程和遥远的等待,只有“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就业帮扶。眼下在兴安盟,以“家”为半径的160个就业服务站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社区街巷、乡镇村屯,将政策、岗位和技能精准输送到群众身边。
“每天都有求职者到这儿寻找工作机会,我们会采集他们曾从事哪些工作、就业意向等信息,再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匹配,有适合的工作岗位会打电话通知。”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负责人辛海艳说。
群众在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办业务。(资料图)
居民找工作不仅不用多跑路,而且工作岗位“保真”。截至目前,兴安盟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已提供就业创业服务5983人次,不仅成为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信息库”,还有力提升了兴安盟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捷度和可及性。
“服务站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通过大数据平台,服务站动态采集辖区居民就业需求,并与企业岗位信息库实时匹配。”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媛媛介绍说。兴安盟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基层网格化管理,集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权益保障于一体,无论是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还是灵活就业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量身定制的就业方案。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举办招聘会。(资料图)
同时,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还会定期举办“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更加精准地摸排就业需求、筹集就业岗位、匹配供需两端,让群众和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一站“职”达、双向奔赴。
“不用跨城跑,社区就能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业务,省时又省力。”乌兰浩特市民黄晶晶的点赞,见证着服务下沉的民生温度。
依托社区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乌兰浩特市构建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高频业务下沉至全市55个社区。
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学习编织技能。(资料图)
去年以来,兴安盟各级人社部门依托社区民生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为基层补充人员力量,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按照兴安盟就业促进行动要求,兴安盟计划打造就业服务站200个,优化升级21个,并根据企业和群众就业服务需求,依托商圈、工业园、创业园、零工市场、工会驿站等场所打造针对不同人员、不同服务场景的多样化就业服务站,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
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同样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兴林社区居民张晓敏一大早就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里忙碌起来。在她灵巧的指尖下,粗糙的桦树皮正变为精美画作。
居民正在学习制作孔雀羽毛耳饰。(资料图)
“街道不仅提供专业场地,还教会我们直播带货,让不少人都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张晓敏手持半成品的白桦树皮画介绍说。
阿尔山市兴林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整合非遗传承人、手工艺爱好者资源,构建“技艺传承+产品研发+电商销售”全链条模式。目前,已吸纳40余名居民就业,带动30余户家庭参与,助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众实现“指尖增收”。
如今在兴安盟,这些“小而美”的就业服务站点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成为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当就业服务从“政府大楼”走向“街头巷尾”,“最难一公里”就变成了“最暖一公里”。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高敏娜
实习生:武跟兄
新闻编辑:陈春艳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