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沈阳老旧桥梁加固改造工程,把“改造清单”交给市民拟定,让“施工图纸”从群众期盼中生长。在126中学家长“降噪护学”的呼声中,隔音屏升级为城市标配。面对出租车司机的“视觉盲区”吐槽,东西高架桥将新增7726个防眩板。这座城市深谙“民生即算法”的治理逻
早7时的东西高架桥旁,背着书包的中学生不再掩耳疾走,改造后的它将使用新型“声学盾牌”过滤车流喧嚣。而这微妙的变化,正丈量着一座人民城市的初心。
2025年的沈阳老旧桥梁加固改造工程,把“改造清单”交给市民拟定,让“施工图纸”从群众期盼中生长。在126中学家长“降噪护学”的呼声中,隔音屏升级为城市标配。面对出租车司机的“视觉盲区”吐槽,东西高架桥将新增7726个防眩板。这座城市深谙“民生即算法”的治理逻辑,当中高考季工地主动静音,彰显的不只是施工温情,更是城市对未来的郑重承诺。沈阳老桥加固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精细管理为支撑的人民城市生动实践。
东西快速路正在进行改造。
市城管执法局坚持从市民的“烦心事”破题。毗邻126中学的东西高架桥,新安装的高强度夹胶玻璃隔音屏,将噪音分贝从65降至45,接近图书馆环境标准。这样的桥梁“声学革命”今年将覆盖沿线14处学校、医院敏感区域,隔声性能提升30%的同时,透光率提升至50%。
市民的“指尖建议”成为工程优化指南。通过“沈阳数字城管”小程序,30余条市民意见汇成东西高架桥的改造清单:7726个防眩板化身“光污染过滤器”,7套路网诱导屏实时播报路况,让这条沈阳东西动脉高峰通行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中高考期间将暂停噪声作业,配备静音发电机与隔音罩;联合交警部门制定疏导方案,采用半幅封闭、分段施工模式,日均绕行距离缩短40%,市民曾经的“槽点”真正转化为城市治理的“亮点”。
技术创新在沈阳老旧桥梁加固改造工程中迸发硬核力量。去年,文化路立交桥采用的装配式钢板梁工艺,将误差锁定在2毫米内,较传统工艺提速50%;北海高架桥应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抗压强度达150兆帕,可抵御70℃极端温差,使用寿命突破50年大关。
“这些技术将全部使用在今年的改造工程中,而且我们还将实施科技升级。”市城管执法局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师俊飞告诉记者,沈阳已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工程改造中,500余套智能传感器构筑起“数字神经网”,实时监测桥梁位移、振动等8项参数。AI预警模型实现病害“秒级响应”,处置周期缩短60%。
“我们在东西高架桥改造中,PLC液压系统以0.5毫米误差完成桥面顶升。今年采用三维激光混凝土摊铺机精准控制桥面铺装标高,混凝土智能化养生提升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科技赋能让这些老桥焕发了新生。”师俊飞说。
沈阳将“绣花功夫”贯穿工程全链条。严格把控材料进场关口,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使用;工序验收执行三方联签,验收不合格不允许转入下道工序。建筑垃圾电子联单追踪系统,让85%的废料变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绿色施工与智慧管控双轨并行。目前正酣战中的东西快速高架桥,20台抑尘设备织就“降尘天网”,视频监控确保100%扬尘覆盖率;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启动8次,关键工序投入3倍资源抢工期,伸缩缝更换工期压缩至7天,施工效率大幅提高……
作为建设中的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通过构建的“感知—分析—决策”智能管理体系,推动桥梁运维迈入“韧性城市”新时代。市民通过“沈阳数字城管”小程序参与“随手拍”,形成“全民护桥”新格局。沈阳的老旧桥梁加固改造,不仅是城市“硬件”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软件”迭代升级。从毫米级的施工精度到秒级响应的智能监测,从一块隔音屏的透光设计到一座桥梁的数字孪生,沈阳老桥加固改造正以人民城市的初心、科技创新的匠心、精细治理的恒心,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答卷,浇筑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沈阳样本。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