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上冲撞老师怎么办?看这位老师的教科书式应对流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7:08 1

摘要:语文课上,当同学们沉浸在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时,唯独小杰弓着背,额头几乎贴上桌沿,双手在抽屉里急促地滑动,指甲与手机屏幕碰撞出细碎的“咔嗒咔嗒”声,刺破了课堂的宁静。我缓缓地走近,看见他正在专注地操作着手机,我走到旁边说了句:“小杰同学,请你主动将手机交到讲台

语文课上,当同学们沉浸在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时,唯独小杰弓着背,额头几乎贴上桌沿,双手在抽屉里急促地滑动,指甲与手机屏幕碰撞出细碎的“咔嗒咔嗒”声,刺破了课堂的宁静。我缓缓地走近,看见他正在专注地操作着手机,我走到旁边说了句:“小杰同学,请你主动将手机交到讲台上来。”

“你凭什么收我的手机,手机是我的私有财产!”小杰突然像弹簧一样猛地跳起,椅子“哐当”倒在地上。全班同学屏住呼吸,齐刷刷看向小杰,课堂被按下了暂停键。或许每个教育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当学生在课堂上突然爆发情绪,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变成废纸一张。当课堂冲突来敲门,我暗暗告诉自己:教育的契机出现了,矛盾冲突的化解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远超平时说教的。

以非暴力沟通法化解学生冲撞

使用镜头语言:表达观察而非评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课堂冲突,我立即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情绪,深呼吸了两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心中默念:评判是冲突的助燃剂。而后,我往后退了半步,轻声地说:“小杰,我刚刚看到你在桌下鼓捣着什么,为了确认你是否在玩手机,我走到了你面前,但是你太投入了,并没有发现老师已经站在你身边几秒钟了。”

此时,我的表述就像用相机拍下客观画面,而不是立即对这件事进行评论或定性,避免说“你又违纪,玩手机还敢顶撞老师”此类的话。他涨红的脸抽动了一下,紧绷的后背略微松弛了下来。

在教育实践中,我有一个切身体会:很多矛盾都始于主观评判,教师一旦发觉违纪行为,喜欢用过激或评价式的语言把问题定性,比如说“你总是”“你一直”“你就是”等。一些教育者很容易因为内心的主观成见忽视事实本身,所以面对冲突时,尽量客观地描述观察,就像往沸水里加冰块一样,可以使冲突迅速降温。

真正敞开心扉: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

看到小杰在态度上略有缓和,我抚摸了下自己的胸口,略带调侃语气地说道:“小杰,刚才你吼的那声,穿透力真强,震穿了语文课堂,让老师心口有种被揪着的疼痛感。”其他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小杰被我的这番话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气鼓鼓的,看着同学们都在笑,小杰也逐渐放松了,随后低头看向自己的球鞋。有时候,在集体的氛围中解决冲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场冲突中,其他同学的笑声就是很好的催化剂。

我又继续说道:“老师不是生气,只是怕你心里憋着气伤着自己。”小杰攥紧的拳头不知不觉松开了。在第二步的沟通中,我只是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表达诸如“你在我的课堂上玩手机,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挑衅吗”“你眼里还有老师吗”等不满。人们常说“将心比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看见自己的“诚心”。

拆解情绪密码:表达需要而不是指责

随着小杰的怒气逐渐削弱,我继续开展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真诚地表达我的需要。我盯着他的眼睛温和地说道:“小杰,你手指敲击屏幕的声音把我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走了,老师需要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专心听课,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时,我尽可能真诚地表达我的课堂需要,避免表达指责的话,诸如“你自己不遵守纪律,不努力学习也就算了,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等。听完我的话后,小杰别过脸去,脸再次红了起来,支支吾吾地说了句:“老师,其实……其实我有点事……”

我隐隐察觉到小杰有心事,但是在课堂这样的公开场合上,不太适合深入交流,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搭台阶的艺术:表达请求而不是要求

看到小杰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继续沟通。我温和地说道:“小杰,老师现在需要继续给同学们上课,请你暂时把手机交到讲台上,我们的语文课已经耽搁了十分钟,咱们俩吃过午饭再到学校的后花园去交流好吗?”

小杰迟疑了一下,其他同学看见冲突得以缓解,也开始出来活跃氛围,我看到他身边的同学在拉他的衣服提醒他。小杰主动将手机交到了讲台上,他旁边的几个同学也打起圆场:“上课哈,老师,继续上课哈,您刚刚讲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课堂回到正轨。

藏在冰山下的故事

按照约定,我和小杰在后花园畅谈心声,我带了两杯咖啡,调侃地说:“这样你才不会觉得自己像是在受审。”听了我的话,小杰瞬间放松下来,我感觉他那颗封闭的心开始向我敞开。

坐在开满鲜花的回廊里,这个大男孩终于倾诉起自己的委屈。原来,他爸爸突发心梗住院,妈妈要在医院陪护,三年级的妹妹全靠他照顾。小杰略带哽咽地说道:“本来是爸爸送妹妹上学的,现在变成我先送妹妹上学,然后再自己打车来学校,带着手机方便联系,而且我还想用手机查询一下治疗心梗的办法,但是查着查着就不知不觉进到游戏中去了,是我自制力不足……”

小杰又和我说了很多他的家庭情况,包括他爸妈的一些矛盾,以及他小时候受的伤。我轻轻拍着小杰的肩膀,清楚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悲伤,以及他选择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背后的原因:表面的顶撞,其实是他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求救的信号。

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不过是举着盾牌的自卫者,他们内心大多住着一个曾经受伤的小孩,这个小孩有时候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只能通过一些暴力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疗愈内心受伤的小孩

第二天晨读时,小杰塞给我一个皱巴巴的纸团,上面写着:“老师,对不起。我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谢谢您让我认识到自己心里原来一直住着那个受伤的小孩,我会慢慢治愈自己……”

当然,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也并非万能钥匙。真正的沟通,是放下教案本,看见“创可贴下的淤青”。曾有学生在课堂上摔门而去,我追到走廊递上纸巾,未理论一句,只问:“需要我陪你站会儿吗?”他愣住,最终开口:“我爸昨晚打了我妈。”此时若机械套用“观察—感受—需要”,反倒成了“隔岸观火”。当学生在周记里写下“想死”,我未急着上报心理室,而是回道:“明天中午一起吃食堂新出的炸鸡?”后来,那个学生告诉我,那句话比任何干预都让他觉得“被当人看”。

小杰的事件发生后,我常提醒自己:学生的“问题行为”都是未说出口的呼救。教育者的价值不在于纠正学生多少错误,而在于为他们保留多少尊严。年轻时,总是执着于“控制课堂”,如今处理违纪,我会多问半句:“老师看见你有些难受,需要我的帮助吗?”纪律手册上没写这些,但教育的温度往往在规则之外。当有学生在教室窗边的漂流瓶里写下心事“爸妈问我跟谁”,我未谈婚姻法,只回复道:“苏轼被贬时,也没人问他愿不愿意。”如今,漂流瓶已经向下传递了三届。有新生问:“这些瓶子真能解决问题?”我指指小杰当年画下的简笔画——师生平视的对话框里写着:“看见即治愈。”

晚上批改周记,我看到新转来的一个学生写道:“原以为这里也一样是审判室,没想到有人愿蹲下来看我掌心的刺。”教育不是瞬间的闪电,而是持续照进裂缝的光。那些被接住的脆弱,终将在某个未知时刻,成为他人暗夜里的萤火。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