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农文旅融合】初夏遇见显胜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7:14 1

摘要:大塬、梁峁、台地、沟壑等“黄土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展示区;龙栖谷冰窟、冉李石峡、百年古槐等自然景观不胜枚举;龙泉古寺、明清古居、连心桥、凤凰塬舍、乡愁记忆馆、塬乡人家等景观串点成线……

初夏遇见显胜——西峰区显胜乡农文旅融合发展见闻

大塬、梁峁、台地、沟壑等“黄土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展示区;龙栖谷冰窟、冉李石峡、百年古槐等自然景观不胜枚举;龙泉古寺、明清古居、连心桥、凤凰塬舍、乡愁记忆馆、塬乡人家等景观串点成线……

塬乡人家窑洞民宿一角。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摄

近年来,西峰区显胜乡依托黑老锅冰窟群等自然禀赋,深耕山水文章,盘活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不仅盘活了“沉睡”的农村资源,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窑洞宾馆等业态,更推动蒲河沿川10余个村共绘全域旅游新图景。

旅居窑洞引风尚

人间烟火,藏于山间田野;诗与远方,匿于乡村旅居。

5月7日,塬乡人家的窑洞民宿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客群,延续着“五一”假期的热度。这个26人组成的实践团队,来自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系,他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8天的田野教学活动。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塬乡人家入住窑洞民宿,也是今年带领学生开展‘田间课堂’的首场实践。”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系教师王权说,塬乡人家窑洞民宿以黄土窑洞为原型,融合现代艺术元素,通过夯土墙、木构架与几何造型的碰撞,既维系了陇东民居的质朴肌理,又构建了当代艺术空间,能够提供现成的教学案例。

“每孔窑洞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命名,风格迥异。我们在保留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增设新风系统和干湿分离卫浴,实现古今交融。”毛寺村村委会副主任毛锦文介绍,这种不同于传统窑洞和现代窑洞的新形式,既能满足现代年轻人体验祖先们世世代代生存环境和智慧,也为当代年轻人准备了生活必备设施,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甘肃独有的非遗魅力。

农产品直播出山

“家人们,进入直播间的,请先点个关注。”“有下单我们毛寺村纯粮食酿造米醋的家人们,扣个1。”“大家可以向直播间的家人们分享一下口感、品质。”……在贾荣霞的直播间,毛寺村特产让网友产生了兴趣。

贾荣霞通过直播平台销售毛寺村农特产品。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摄

在贾荣霞的镜头后,庆阳苹果、毛寺甜瓜、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排列整齐、琳琅满目。搭乘直播快车,这些山货正走向全国市场。

身为毛寺村妇联主任的贾荣霞,曾因家庭羁绊难寻发展机遇。2024年9月,通过村上组织开展的网络主播培训,让她走上了直播带货的道路。“现在,我的粉丝达到了1.6万人,除了日常销售本村的农特产品,我的重心放在账号引流上。”贾荣霞说,她想在网络主播的路上再进一步。

近年来,毛寺村坚持“旅游搭台、产业唱戏、群众致富”的思路,全力培育特色产业,按照“企地合作、一体运营、股份分红”模式整合资源,毛寺村对优质资产整合打包,折股量化,成立庆阳新驿站公司,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推出“秀春、靓夏、金秋、炫冬”四季旅游品牌,年均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次,创收135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年增收2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10万元以上。

产业发展腰包鼓

当前正是甜瓜上市的好时节,在蒲河村的甜瓜种植基地里,有的市民慕名前来采摘,有的游客闻香而来品尝购买……

“我今年从村上的合作社承包了78座大棚,其中35座种植甜瓜,采用三膜覆盖技术,全程滴灌施肥。”显胜乡蒲河村种植大户屈娅萍说,目前,首茬甜瓜已陆续成熟,单棚产量约2000斤,今年预计净收入30万元。

蒲河村依托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建基地、扩规模、带农户为主要思路,利用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和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流转土地,搭建钢架大棚,集中连片种植甜瓜。

务工人员在甜瓜棚里查看甜瓜长势。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摄

产业发展,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蒲河村依托集体经济联合社,流转土地建大棚,规模化发展甜瓜产业,同步推进150亩蔬菜、黑木耳种植,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甜瓜产业蓬勃发展,集体经济节节攀升。设施农业不仅激活了区域经济,更铺就了群众致富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非遗田园综合体游记

5月9日,走进位于西峰区肖金镇肖金村的义渠戎国香包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浓郁的香料味扑面而来,五六名绣娘围坐在院子的操作台前或缝制香包、或精心整理配饰,各种样式、大小各异、色彩斑斓的香包绣品,在初夏暖阳中更显灵动,宛若跃动的民间艺术图腾。

庆阳传统香包展区。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摄

“在传统文化中,玉兔象征着长寿安康。”“这款新品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创新融入了实用收纳功能。”“这款福袋,是我们今年推出的新品。”……循声看去,主播张楚晨正通过直播娓娓道来,不多时,弹幕沸腾起来,面对网友对香包内胆、材质的接连追问,她应答如流,尽显专业。

两载光阴流转,这位昔日埋首绣案的女子,因头脑灵活,性格开朗,逐步从幕后走向镜头前,成长为一名网络主播。“我每天直播3至6小时,销售额稳定在3000元左右。”谈及工作,张楚晨眼含笑意,“既能触摸时代脉动,又可以顾全家庭,对自己而言,的确是理想的职业选择。”

义渠戎国香包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香包非遗直播基地、操作体验馆,更是“义渠文旅村落”非遗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

回溯过往,庆阳市、西峰区政府经过深度调研,擘画“重振陇东文化古镇”宏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延伸产业链、拓宽就业渠道,项目负责人刘兰芳带领团队远赴张贤亮影视城、安徽宏村、平遥古城等地考察研学,在政策扶持下最终建成“义渠文旅村落”非遗田园综合体。其秉持“传承非遗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理念,践行“生态保护、产业化运作、市场导向、自然风貌”四位一体原则,着力打造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立体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多维空间。

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振兴,“义渠文旅村落”非遗田园综合体成功举办七届“义渠村——菊尚之约”文化旅游节,举办大型主题活动4场,累计接待游客逾万人次。

漫步综合体的林荫曲径,清风拂面,暗香盈袖。牡丹园中,一朵朵碗口大的牡丹缀满枝头,花朵呈纯白色,直径大的有15厘米,恍若流云栖落丛间,风起时暗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过一段时间,待玫瑰月季次第绽放,又将呈现别样景致。”“义渠文旅村落”非遗田园综合体主理人张煜琛介绍,园区除种植各类观赏花卉,更遍植杏、桃、李、樱桃等果树,待硕果盈枝,游客可尽享采摘之趣。

转过青石小径,一座二进式四合院古建筑赫然入目。砖木结构的匠心工艺、葳蕤草木的诗意栖居、琳琅满目的文物典藏与刺绣精品,让人不禁驻足观赏。

依次走入守正馆、创新馆,眉眼含笑的“庆阳福娃”,如尘世的福神,把祥瑞与欢乐携至身旁;威风凛凛的“庆阳虎”,似在诉说图腾的故事,用无畏的勇气守护岁月的安宁;古朴典雅的“千岁香包”,将健康长寿化作潺潺流水滋润心田;寓意吉祥的“五毒螃蟹”,张牙舞爪间驱邪避秽之意尽显,是民间对平安顺遂的执着追求……丝绸彩布做底、银针丝线为笔,这里不仅是刘兰芳的香包艺术长廊,更是庆阳香包产业发展的具体见证。

“庆阳香包仍保留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是千年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瑰宝。”刘兰芳轻抚绣品说道,经过多年细研传统香包绣制针法,她收集摹绘300多种传统刺绣图案和造型纹样,并逐渐创新成为融精神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精品。

循着非遗的纹路、触摸香包的经纬、感受田园风光,漫步村落,探寻“义渠戎国”的文化密码,它们如同岁月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庆阳香包产业、农文旅融合的成长故事。

返乡青年乔志龙助农直播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

走进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的塬乡人家窑洞民宿,褪去鞋子、上炕盘腿、围着炕桌,或绣一个荷包、或剪一张窗花,当初夏的阳光浸入窑洞,身着红色碎花小衫的贾荣霞,在光影交织中更显陇东风情……

这段拍摄手法独特、光影处理细腻、运镜流畅的短视频,深得贾荣霞喜爱。“每个视频从策划到剪辑,都是乔总亲力亲为。”身为毛寺村妇联主任的贾荣霞介绍。她口中的乔总,正是为村民搭建人生新舞台的80后返乡青年乔志龙。

乔志龙直播销售农特产品。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摄

1985年生于环县合道镇的乔志龙,自幼目睹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2002年初中毕业后,乔志龙怀揣改变命运的渴望北漂闯荡。2005年,抓住二手房交易兴起的机遇,乔志龙从基层业务员做到店长仅用了3年时间。2010年,他西进西安深耕房地产,4年后创立公司,鼎盛时期员工达470人。但乔志龙内心始终心系故土,“小时候想逃离农村,但现在只想回到家乡。”

2021年底,乔志龙返乡。2022年,他着手打造集土特产推广、专业团队直播、直播培训于一体的新农人团队,借助电商新业态,将农民变成“新农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流量变成“新农资”,推动“土特产”出村出圈,真正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乔志龙受邀在毛寺村开展农文旅推广。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庆阳苹果、黄酒、土鸡蛋、小米等当地土特产,仅2个月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为后续建设电商平台、孵化主播奠定基础。眼见实效的村民纷纷加入团队,学习账号运营、短视频创作等技能。

目前,这支新农人团队已吸纳10余名成员。直播带货不仅畅通了销路,更让毛寺村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因而“链接”到更多商机,乔志龙通过线上引流,转战线下农业采摘体验,销售更多山货。

除了孵化电商主播、创作短视频等,乔志龙在显胜乡蒲河村还规划着另一番事业,他将村上的废弃小学改造成蒲河公社,采用“工分制体验”方式,游客参与农事即可兑换粮票,购买山泉水豆腐、黄酒及当地农特产品。

“我要打造的是集吃、住、游、采摘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基地。同时,还设置有农特产品展销区、直播间等,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对于未来,乔志龙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融合发展 C位出圈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该如何做?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和肖金镇肖金村的义渠文化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都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个性化道路。它们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放大”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创设了独有模式,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添彩。

融合发展要找准定位。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梳理已有资源、寻找发展优势,是奠定发展总基调的重要内容。毛寺村地处蒲河岸边,有山有水,黄土地貌特色鲜明,传统种养习俗保存良好,是寻找乡愁、体味诗与远方的好去处。义渠文化园位于董志塬塬心,多元文化碰撞,有着浓郁的陇东文化底色。可喜的是,这两个村都走对了路子。

融合发展要体现创意设计能力。农文旅融合发展,是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毛寺村探索出集自然景观、体育与休闲、特色采摘、窑洞民宿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体现出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义渠文化园则带领绣娘们深耕香包绣制这一传统文化产业,打造出融文化产品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和乡村旅游、对外文化贸易等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模式。这两地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创意设计能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

当前,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方兴未艾,毛寺村和义渠文化园的做法可圈可点,值得借鉴。

推/荐/阅/读

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陇电入鲁”工程竣工投产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于5月29日至6月2日在西峰举行

庆阳开展旅游行业专项整治!涉及这些方面→

🗞️ 作者/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孙玉珍

☎️新闻广告热线 / 0934-5926120

0934-8612120

来源:掌中庆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