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末年,胶州城南坛街人刘云蒸与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当时习俗,年节下的礼数多,奉天祀地,拜神祭祖一样都不能少,但必须是男子为之,女人不能沾边。自幼父亲去世,刘云蒸是家里唯一的男人,逢年过节的礼数只有靠他来做。
清代末年,胶州城南坛街人刘云蒸与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当时习俗,年节下的礼数多,奉天祀地,拜神祭祖一样都不能少,但必须是男子为之,女人不能沾边。自幼父亲去世,刘云蒸是家里唯一的男人,逢年过节的礼数只有靠他来做。
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刘云蒸照别人的样数置办齐了香、纸、糖瓜等祭品。临辞灶时,突然想起父亲生前祭拜时嘴里每每念念有词,因自己当时年幼,弄不懂当然也就记不住说的什么,于是就到本家伯父家里讨教。伯父告诉他,辞灶时对灶王爷念叨的话,各家有各家的说词,咱们老刘家说“灶王灶王上天堂,少带闲杂使费,多带五谷杂粮。”意思是让灶王从天上回来后,少带些来年不必要的花销事,多带些五谷丰登的好运气。刘云蒸怕忘了,一路小跑往家赶,一边不断念叨着学来的话。快到家门口时,不成想“扑通”摔了一跤,将最后一句摔忘了。进屋后,急急忙忙点香纸,又向火堆里扔了几个糖瓜,然后双手合十,一本正经地念道:“灶王灶王上天堂,少带闲杂使费,多带……多带提溜啷当”。念完,跪下磕罢头就回屋了。他娘坐在炕上听他念念叨叨,感觉到什么地方不大对,但也说不上来,母子就寝,一夜无话。来年春旱,种的小麦颗粒无收。麦后,别人家挑水播种,他娘俩守着二分薄地欲哭无泪。五月末,一场透犁雨落下,种别的庄稼时令已过,无奈将二分地全部种上了豆角(豇豆)。此后,娘俩精心侍弄,恰好那年伏天里雨水特别多,水勤肥足,眼瞅着地里的豆角吹气似的“呼呼”长了起来,两月后二尺长的豆角挂满支架,晃晃悠悠的随风摇曳,没想到正应了“提溜啷当”那句谶语。一茬茬摘下后拿到集市上卖了,换回粮食和零花钱。秋后算账,比种稼强多了。
打那以后,刘云蒸家的二分地专种蔬菜,特别是每年总要种上两畦豆角。地里收的菜不够卖的,他就到乡下趸来,拿到集市上贩卖。从此,南坛街少了一个庄稼汉,多了一个卖菜的。
《增修胶志·人物志》记载刘云蒸是胶州著名的孝子,其母亲活到八十多岁。刘云蒸及后代儿孙,每年腊月二十三,如期辞灶祭祀:“灶王灶王上天堂,少带闲杂使费,多带……”
来源:半岛都市报胶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