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女儿行丨杨震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以千年“四知”精神涵养新时代清廉家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7:28 2

摘要:“吾虽已逝千年,然‘四知’精神长存。愿后世为官者,能以此自省,慎独、慎微、慎权……”5月14日晚,一堂别开生面的“清廉课堂”在渭南市生动上演。

“吾虽已逝千年,然‘四知’精神长存。愿后世为官者,能以此自省,慎独、慎微、慎权……”5月14日晚,一堂别开生面的“清廉课堂”在渭南市生动上演。

通过皮影戏《四知拒金》的生动演绎、乡村医生刘永生的感人故事,以及东汉太尉杨震的隔空对话,这场情境教育课,将“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千古廉吏精神与当代中国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巧妙联结,让沉睡的历史文物成为鲜活的廉政教材,让厚重的廉洁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这一创新举措是渭南市潼关县近年来以杨震文化为纽带,推动全县廉政文化建设落地“家国共育清廉之风”的生动实践。

渭南市潼关县杨震廉洁文化教育基地。

5月15日,“黄河女儿行”采访团一行走进渭南市潼关县杨震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该基地不仅记载着“暮夜却金”“四知拒贿”的千古佳话,更通过创新展陈与家风浸润,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千年廉政典范的现代诠释

“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李白诗中的“关西杨伯起”,说的就是东汉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杨震,因“暮夜却金”而闻名天下。

杨震以清廉律己,清白传家扬名,后人称其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典故,是杨震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基地总占地83亩,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分为广场区、展览区和墓园区三大功能区。2024年的升级改造,着重强化了“四知”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知堂

步入基地,各展厅相互衔接、互为映衬。“四知堂”内,核心展区“四知堂”通过沉浸式场景复原,生动再现杨震拒收十斤黄金的经典场景,配合数字化呈现技术,让参观者深刻体悟“慎独”的廉政精神;“廉韵厅”梳理从西周《吕刑》到新时代监察法的廉政制度演变;“镜鉴厅”则以动态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示古今贪腐案例,形成强烈警示效应,让参观者在看、听、思、悟中有所收获。

“我们不是简单地进行文物陈列,而是要让历史活起来。”讲解员介绍。在“四知堂”,通过“清白传家”幻影成像、“大鸟吊孝”动画故事等创新展陈方式,吸引参观者驻足。展馆强化“古今对话”理念,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更让清廉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教育效果。

沉浸式场景复原,生动再现杨震拒收十斤黄金的经典场景。

古今辉映的廉政教育课堂

杨震清廉正直、积极有为的辉煌人生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学习杨震事迹,弘扬杨震精神,形成了流传千古的杨震文化。

“良好的家风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正在参观的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看到这些古今家风典范,让我更加认识到家庭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基地以“承传杨震文化,弘扬廉洁清风”为主题。

基地以“承传杨震文化,弘扬廉洁清风”为主题,“杨氏家风”展厅首次系统展陈了杨震后裔中36位清官廉吏的事迹,如隋朝“清白吏”杨播、北宋“铁面刺史”杨偕等,提炼出“忠、孝、勤、俭”的家风脉络。

“基地具备廉政教育、旅游、杨氏祭祖和学生研学四功能,为在全县打造‘清廉潼关’廉洁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潼关县纪检监察信息中心主任焦战鹏介绍说。

如今,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团体在此驻足沉思。自基地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省内外党政单位、高校、企业5000余家,党员干部群众60万人次,并承接省市党校、干部学院等廉洁教育培训任务50余批次2000余人次。

全域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潼关县持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督促、引导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立家规、严家教、正家风,让正能量持续接力,让好风气持续弘扬,助力“清廉潼关”建设。

潼关县打造全方位的廉政教育体系。

以基地为核心,潼关县推出“四知廉洁文化+”全域行动,打造全方位的廉政教育体系。县纪委监委牵头拍摄家规专题片《陕西潼关杨震—清白家风传千古》、廉政音乐片《清白传家本无价》,打造全国性廉洁教育品牌;联合县教体局制定家庭教育实施方案,成立县校两级家委会,开展大讲堂活动、社区融入家风元素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县妇联持续开展“廉洁家风”评选,推动廉政教育进家庭,形成全域廉洁教育合力。

“杨震精神是潼关宝贵的文化资源。”焦战鹏表示,“杨震基地通过挖掘历史资源中的廉洁基因,为全社会涵养崇廉尚洁氛围提供了‘活教材’。”

这座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廉政地标,正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形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家风建设与廉政文化注入源头活水。(文/李惠茹 图/叶建峰)

来源: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