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曰∶按∶《南史》云∶解叔谦,雁门人。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访医及本草皆无此药。至宜都山中,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泣求。翁并示以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时珍曰∶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白花蛇
石南藤治风湿的故事
志曰∶按∶《南史》云∶解叔谦,雁门人。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访医及本草皆无此药。至宜都山中,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泣求。翁并示以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时珍曰∶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叶,故治诸风尤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南藤“发明”
中文释义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南史》记载∶在古老的雁门郡,住着一位名叫解叔谦的孝子。因母亲长期受到风疾之苦,解叔谦感到无比担忧却束手无策。一天夜深人静之时,解叔谦跪在床前,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找到治愈母亲的方法。就在这时,夜空中突然传来神秘的声音,告诉他:“用丁公藤,你母亲的病就能痊愈。”解叔谦心中一震,但当他四处求医,翻阅本草,却始终找不到所谓的丁公藤。不放弃的他,踏上了寻找丁公藤的旅程。在宜都山中,他遇到了一位正在砍柴的老人。老人手中的藤条,正是解叔谦苦苦寻找的丁公藤。老人告诉他,这种藤不仅能治风病,而且还能泡制成酒,疗效更佳。解叔谦激动得泪流满面,他向老人深深鞠躬,恳求得到这神奇的藤条。老人不仅慷慨地赠予了他丁公藤,还传授了他泡酒的方法。就在解叔谦准备感谢时,老人却神秘地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过。带着这份神奇的礼物,解叔谦回到家中,按照老人的指示,将丁公藤泡制成酒。母亲服用后,奇迹发生了,她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完全康复。
这个故事在雁门郡传为佳话,人们都说,是解叔谦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神灵的帮助。而丁公藤的神奇功效,也被人们所熟知,成为了治疗风病的宝贵药材。现代的医生们采用李时珍的方法,将南藤与其他草药混合,熬制成一种膏药,这种膏药被称为南藤膏。它能够有效地缓解风病带来的痛苦,深受人们的喜爱。
石南藤得名
石南藤生长于海拔310~2600m林中荫处或湿润地,常攀缘于石壁或树上,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楠藤的带叶茎枝,《全国中草药汇编》称这种植物为巴岩香,是因这种植物攀岩而长,枝叶揉之有香气而故名。
其最早记载见于《名医别录》,以丁公寄之名收载,载其:丁公寄生石间,蔓延木上,叶细大枝赤茎。一名丁父。
宋《开宝本草》以“南藤”之名收载,《图经本草》载其为“石楠藤”。《本草纲目》以“南藤”之名收载,并注明与《名医别录》丁公寄和《图经本草》石楠藤合并,可见李时珍认为南藤、丁公寄和石楠藤是同一药物。
关于其名称的来源历代医药学家都做了解释。如《开宝本草》作者马志认为:生依南树,故号南藤。《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解释: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得名。而《图经本草》作者苏颂则指出:南藤,即丁公藤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将“南藤”释名为“风藤”,无疑是根据其疗诸风的功效。
可见,石楠藤的这些名称的命名多是与其形态、生长环境、功效等有密切关系。
用药历史
魏晋·《名医别录》
记载:丁公寄,味甘,主治金疮痛,延年。
宋代·《开宝本草》
载: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明代·《滇南本草》
记载:石南藤,又名搜山虎,味甘、微酸,性微温。入肝、胆、小肠三经。治(风)寒湿痹伤筋,祛风,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茎中痛,热淋初起。急速(治效)。生山石上者,走经络更效;生土地上者,利小便效。
明代·《本草纲目》
记载:“南藤,主治金疮痛。延年(《别录》)。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藏器)。煮汁服,治上气咳嗽(时珍)。”
现代·《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性味辛,温。祛风湿,强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风湿痹痛,扭挫伤,腰膝无力,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石楠藤品种
历史记载
石楠藤类药材品种自古就比较混乱,最早记载见于《名医别录》,以丁公寄之名收载,“一名丁父。生石间,蔓延木上.叶细,大枝,赤茎,母大如碛黄,有汁。七月七日采。”唐代陈臧器《本草拾遗》载“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宋代·《本草图经》:在木部下品中收载了“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荥州,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马鞭,有节,紫褐色,叶如杏叶而尖。采无时。”在本经外木蔓类又收载了“石楠藤”,“石南藤,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不雕。土人采其叶入药,治腰痛。”宋《开宝本草》载有“南藤”,内容与《本草图经》相似,其后《证类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均既记载南藤,又记载石楠藤。内容亦与《本草图经》相似。可见在明代之前是有三种药物:丁公寄(即丁公藤)、南藤和石南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以“南藤”为正名,将这三种药物合并在一起。载:“今江南、湖南诸大山有之,细藤圆腻,紫绿色,一节一叶。叶深绿色,似杏叶而微短厚。其茎贴树处有小紫瘤疣,叶有小孔。四时不凋,茎叶皆臭而极辣。白花蛇食其叶。”根据上述本草的记载以及《图经本草》附图、《本草纲目》附图,有人认为古代的南藤、石楠藤或丁公藤主要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楠藤及同属近源植物的带叶茎枝。
现代应用
目前全国各地所用石南藤的品种较为复杂, 使用情况比较混乱,涉及到4科10多种植物。但其中作石楠藤药用的主要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楠藤(亦称为瓦氏胡椒、巴岩香),应认定为石楠藤的正品,与石楠藤同科同属多种植物的带叶茎枝亦作为石楠藤药用,可视为石楠藤的代用品,亦有少数地区以蔷薇科植物石楠的茎枝作石楠藤入药,还有以旋花科植物丁公藤以及夹竹桃科植物络石藤、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茎叶作为石楠藤药用,应为混淆品。
石楠藤的代用品
山蒟(绿藤、香藤、钻骨风)
茎圆柱形,细长;表面灰褐色,有纵纹,节膨大,有不定根;质脆易断,断面皮都灰褐色,较薄,木部灰白色,有许多小孔。叶多皱缩,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近楔形,常偏斜;上表面墨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质脆。气清香,味辛辣。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消肿;行气止痛;化痰止咳。主风湿痹痛;胃痛;痛经;跌打损伤;风寒咳喘;疝气痛。
风藤(海风藤)
本品呈扁圆柱形,微弯曲,长15~60cm,直径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及明显的节,节间长3~12cm,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列,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气香,味微苦、辛。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蛤篓(假蒟、假篓)
本品茎呈圆柱形,表 面有细纵棱,节上有不定根。叶多皱缩,展开后呈阔卵形或近圆形,长6~14cm,宽5~13cm,基部浅心形;上面棕 绿色,下面灰绿色,有细腺点;7条叶脉于叶背突出,脉上有极细小的粉状短柔毛;叶柄长 2~5cm,叶鞘长为叶柄的一半;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气香,味辛辣。
功效
温中散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用于胃肠寒痛呃逆,脘腹疼痛,腹泻,风寒咳嗽,水肿,疟疾,牙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毛蒟(毛篓、石篓)
茎呈扁圆柱形,茎枝常扭曲;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纵棱不明显,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窄,维管束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排列,木部有许多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部。叶片灰绿色,顶端渐尖;基部浅心形,两侧常不对称,两边有毛茸,背面较稀疏,叶脉5~7条,最上一对离基1.5~3cm从中脉发出;叶柄密生短毛,基部鞘状。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气清香,味辛辣。
功效
祛风活血,行气止痛。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跌打损伤,胃腹疼痛,产后风痛。
海南蒟(山胡椒)
茎枝圆柱形,直径2~4mm;表面有细纵纹,节膨大,生有不定根。叶片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或阔楔形,有时歪斜,全缘,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色较浅并常有白色粉霜,叶脉5条(少为7条),基出,形成掌状;叶柄较长,具叶鞘。有时带有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或有细皱纹的浆果。气香,味辛辣。
功效
温中健脾,祛风除湿,敛疮。
石南藤的混淆品
石楠藤与丁公藤
来源方面
石南藤为胡椒科植物,而丁公藤为旋花科植物。
外观特征方面
石南藤表面为褐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节间较长。木质部较软,髓部较大,呈疏松状。质地相对较软,易折断,有的辛香味,气味较浓;
而丁公藤表面为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沟和横向裂纹,皮孔显著。木质部坚硬,髓部较小,断面纤维性强;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无臭,味淡。
功效与用途方面
石楠藤性味辛,温。祛风湿,强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风湿痹痛,扭挫伤,腰膝无力,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而丁公藤性味辛,温;有小毒。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石楠藤与爬山虎、络石藤
石南藤
为胡椒科植物石南藤的干燥枝叶。外观性状为: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有纵向纹理及短毛茸,节膨大,质轻面脆,断面见维管束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木部有小孔。气微香,味辛辣。性味功能为:味辛、性温、祛风湿,强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风湿痹痛,扭挫伤,腰膝无力,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爬山虎
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茎。外观性状为:外表面暗棕褐色,有纵皱或纵棱,可见皮孔,并有卷须一分枝,端膨大,具扁平状吸盘。质松脆,易折断。切断面观,皮部稍厚,质松泡,易脱落木质部颜色稍浅,可见有明显的孔状导管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明显,有的形成空洞。气微,味淡。性味功能为:味甘、涩,性温、祛风通络、活血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络石藤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外观性状为:表面红棕色,有点状皮孔,断面为淡黄色,髓部疏松多成空洞,叶片卵形,椭圆形,全缘,时有反卷,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革质。气微,味微苦。性味功能为:苦,微寒。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石南藤的综合应用
药膳食疗
石楠藤在民间被用于药膳食疗,如用其叶泡茶饮治疗咳嗽,用石楠藤泡酒服治疗腰膝酸痛,用石楠藤与鹿筋煲汤肾虚腿软等。
调味品
在泰国,石南藤的茎被用作药用部位,用于驱虫、健胃和抗炎,并作调味品使用。
避孕用途
有专利提到石南藤的新用途之一是将石南藤浸泡于白酒饮酒,或将石南藤磨成粉末直接吞服,有避孕效果。
园林绿化
石南藤的栽培和养护比较粗放,对土壤要求不严,可用作园林绿化植物。
室内装饰
石南藤全株有浓烈的芳香味,特别适官于室内装饰。如在窗台上架设绳网,使其附于网上,好似挂了一幅绿色疏帘,显得婆娑绰约,姿态优美,四季都可赏叶、寻幽,是垂直绿化的上品。
功效和配伍应用
功效
石南藤味苦、辛、温,且无毒,归肝、脾、小肠三经。主要功效为袪风通络、补肾壮阳、止咳平喘、活血止痛。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阳痿、咳嗽气喘、痛经、跌扑肿痛。
配伍应用
1.石楠藤配伍独活、桑寄生、细辛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桑寄生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祛风湿;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此三药与石楠藤配伍增强其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腰膝疼痛有较好疗效。
2. 石楠藤配伍杜仲、续断、五加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此三药配伍石楠藤加强其补肾虚,强腰膝作用,用于肾虚腰膝疼痛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3. 石楠藤配伍韭菜子、淫羊藿、熟地
韭菜子温补肝肾,壮阳固精;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熟地滋阴补血,益精填髓。此三药配伍石楠藤可显著增加其补肾壮阳益精,应用于肾虚阳痿等肾阳虚之证有较好效果。
4.石南藤配伍藁本、辛夷
石南藤性辛温,能搜风通络,风寒感冒易上循头目,从而使感受风邪病人头痛难忍,感冒症状加重,风寒之邪由表及肺,则造成上下不通而生咳嗽。配伍藁本散风寒湿邪治头疼、辛夷散风寒,通鼻窍等中药一同煎服,则能够治疗感冒引起的各种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5.石南藤配伍黄连、鸡内金、陈皮
石南藤性温,能够入脾经而健脾助运化湿邪,湿性壅滞黏着,若湿邪蒙蔽脾胃,配伍黄连清热燥湿、鸡内金健胃消食、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一同服用,则健脾祛湿和胃的功效将更加强大,应用于小儿疳积,多能一剂获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石南藤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酰胺生物碱类、木脂素类、新木脂素类、黄酮类、三萜类等。其中挥发油、酰胺生物碱、木脂素和新木脂素是其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过度活化与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过敏反应等多种病理相关。石南藤二氯甲烷提取物对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制率为70%。
2.神经保护作用
石南藤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均能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石南藤醇提物能提高侧脑室注射Aβ25-35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修复模型小鼠脑损伤。
3.抗氧化作用
石南藤提取物可以清除DPPH、FRAP、ABTS、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还具有铁离子螯合活性和较强的还原力。
4.抗菌作用
石南藤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地抑制活性。
5.抗肿瘤作用
石南藤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抑制Tca-83细胞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显示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与降低端粒酶活性有关。
6.镇痛作用
石南藤注射液肌肉注射,对手术后疼痛、骨折整复及胃和肝胆部疼痛、慢性腰腿疼、关节炎等均有镇痛效果。
7.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石楠藤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临床上石楠藤总黄酮和提取物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
民间验方
1.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冷痛
石南藤30g,淫羊藿30g,五加皮30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
2.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慢性而偏于寒、有腰膝疼痛、下肢无力者
石楠藤15g,海桐皮30g,五加皮9g,骨碎补12g,续断15g,当归9g,杜仲12g,水煎服,每日一剂。
3.治疗关节炎和肩周炎
石楠藤、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各30g。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将药汤倒入盆中,用热气熏蒸关节疼痛部位,待水温适宜时,用毛巾蘸取药汤热敷关节,每次熏蒸和热敷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4.治疗跌打扭伤
石南藤适量。捣烂,加酒适量,蒸热,内服少许,外搽患处。
5.治疗瘫痪
石南藤15g,首乌、千斤拔各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6.治疗阳痿
石楠藤20g、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熟地黄各15g。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4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7.治疗风疹块
石南藤、路路通、忍冬藤各30g。水煎,洗澡,每日睡前一次。
8.治疗风寒咳嗽
石楠藤15g,桔梗、紫苏子、陈皮各10g。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9.治伤风感冒
石楠藤叶适量,加酒水煎煮,乘温服之,汗如雨下即愈。
10.治疗牙龈肿痛
石南藤茎叶鲜品少许。放口内嚼烂,含痛处。
11.治疗胃痛
石南藤15g,臭胡椒15g,良姜9g。水煎服,每日一剂。
12.治疗溃疡
鲜石南藤叶适量。滚米汤浸软,贴患处。或用石南藤水煎取液洗患处。
使用注意
1.孕妇慎服;
2.阴虚火旺者慎服。
作者: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 吴亚静 赖岳晓 梅全喜
来源:PSM药盾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