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耕快讯旨在以更精简概要的形式,为大家追踪传递近日值得前沿生物科技领域同行者关注的国内外监管政策要闻、创新商业进程、关键融资动态等一线产业资讯,助力国内生物科技领域生态成长。欢迎留言反馈,一起探讨!
知耕快讯旨在以更精简概要的形式,为大家追踪传递近日值得前沿生物科技领域同行者关注的国内外监管政策要闻、创新商业进程、关键融资动态等一线产业资讯,助力国内生物科技领域生态成长。欢迎留言反馈,一起探讨!
全球生物经济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合成生物学、分子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据行业分析显示,到2030年,生物基食品和农业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企业通过技术整合与规模效应抢占价值链高地的趋势显著。在此背景下,跨领域并购成为头部企业强化技术壁垒、拓展应用场景的关键战略。
2025年4月17日,纳斯达克上市企业Moolec Science(股票代码:MLEC)宣布与Bioceres Group Limited及其附属公司(Nutrecon、Gentle Technologies Corp)达成全股票交易合并协议。该交易将整合双方在分子农业、生物科技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资源,形成覆盖农业食品全价值链的新实体。Moolec将向Bioceres Group股东发行8700万股新股及500万份认股权证,合并后企业专利组合超800项,产品注册550余项,年营收规模逾5亿美元,业务覆盖50余国。原Moolec首席执行官Gastón Paladini将于交易完成后离职,管理层重组体现战略转型决心。
Moolec的分子农业平台(如转基因作物生产动物蛋白技术)将与Bioceres的生物农业解决方案(种子创新、微生物技术)结合,形成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能力。合并实体将重点开发可持续食品成分、生物基材料及低碳农业技术,响应全球减碳与粮食安全需求。
01 企业转型维度
■ 技术融合与协同效应
分子农业与耐旱作物的深度结合
Moolec的分子农业平台(如Piggy Sooy™技术)可通过Bioceres的HB4™耐旱种子技术实现协同升级——在转基因大豆中同时表达动物蛋白(如猪蛋白)和抗旱特性,使每公顷大豆不仅产出300公斤猪蛋白,还能在干旱地区稳定种植。这种"耐旱+高蛋白"的复合性状作物将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尤其适合气候脆弱区的可持续蛋白生产。
植物合成与微生物技术的闭环应用
Moolec的GLASO™营养油技术(植物合成功能性油脂)可与Bioceres的Rizobacter™微生物投入品形成技术闭环:微生物固氮技术减少转基因油料作物的化肥依赖,降低GLASO™油脂的碳足迹;功能性油脂的作物残渣可作为微生物发酵底物,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
蛋白矩阵的多元化构建
双方蛋白生产技术形成互补性产品矩阵:植物源蛋白(Moolec分子农业平台)提供基础动物蛋白替代;真菌蛋白(Bioceres的Mycofood™技术)贡献发酵类特种蛋白; 两者可通过配方优化开发混合蛋白产品(如70%植物蛋白+30%真菌蛋白),兼顾口感与营养平衡。
该融合使合并后企业具备"基因设计-耐旱种植-蛋白生产-残渣利用"的全链条能力,在降低20%-30%生产成本的同时(Moolec试验数据),拓展干旱地区等增量市场(Bioceres已商业化地区)。
■ 下游应用场景拓展
可持续食品解决方案:
合并后企业可提供从分子农业原料(如植物源动物蛋白)到终端食品配方(如Mycofood™人造肉)的全链条服务,覆盖植物基肉制品、功能性配料等高增长市场。
生物基材料与能源:
整合Gentle Technologies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开发生物降解材料(如包装材料)和生物能源(如纤维素乙醇),切入循环经济领域。
精准农业服务:
通过Bioceres的ProFarm™数字化平台和Agrality™研发网络,为农场提供气候适应性种植方案及数据驱动的农业管理工具。
协同效应量化分析
分子农业与微生物技术的结合可降低蛋白生产成本约20%-30%(基于Moolec 2024年试验数据)。 合并后产品组合覆盖50余国,年营收规模超5亿美元,其中生物农业解决方案(如HB4种子)贡献近60%增长。
行业竞争壁垒构建
800余项专利形成技术垄断,尤其在基因编辑(CRISPR作物改良)和合成生物学(微生物代谢通路设计)领域。 从种子基因设计(Bioceres)到规模化生产(Moolec CDMO平台),实现“研发-商业化”闭环。
此次技术整合将推动生物农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系统化解决方案输出,为中国企业提供“技术并购+场景落地”的参考范式。
02 行业视角与展望
Moolec 和 Bioceres 合并后的实体或成为生物经济“平台型”企业标杆,其技术输出可能推动新兴市场(如拉美、东南亚)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跨文化管理、知识产权整合及监管合规将是后续运营的关键挑战。此次交易不仅是企业级的资源重组,更是全球生物经济向规模化、可持续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业消费国,生物技术企业可借鉴此类跨国整合模式,通过并购或联盟快速获取核心知识产权,尤其在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领域,密切关注国际技术整合趋势,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在生物农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政策层面需进一步鼓励产学研协同,简化生物农业产品审批流程,以匹配国际创新节奏。
来源:知耕TechC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