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为破解主城区人口密度大、社会构成杂、群众需求高等问题,全面推进社区“一岗通办”改革,打破原有岗位职责限制,逐步实现“一人在岗,事项通办”,释放更多人员力量下沉小区(网格)、主动上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全
今天
新华社客户端首页
关注淮北市相山区
全文如下
▽
淮北市相山区:推进“一岗通办”改革 服务群众“零距离”
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为破解主城区人口密度大、社会构成杂、群众需求高等问题,全面推进社区“一岗通办”改革,打破原有岗位职责限制,逐步实现“一人在岗,事项通办”,释放更多人员力量下沉小区(网格)、主动上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全面、优质的服务。相关做法入选2024年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服务阵地焕新
构建亲民便民新格局
优化阵地布局。实施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工程,结合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以及亲民化改造“三去一改”建设,改变社区传统“长柜台”服务模式,将原有的党建、民政、社保等多个办事窗口整合为2个至3个“百通岗”工位,设置开放式办理窗口,实现服务方式由“面对面”变为“肩并肩”,让办事群众暖心更舒心。目前已在全部75个社区推广,20个社区完成亲民化改造。
拓展功能空间。根据场地面积、群众需求等实际情况,另在中心大厅设置等候休息、协商议事、文体活动等功能区域。同时按照“八有八建”建设标准和目标要求,打造具备政策宣传、党建指导、劳动群体服务等8项基本功能,又兼具临时看护、共享工具角等特色空间的党群服务阵地,让居民办事空间畅通、活动范围更广。
提升服务能级。探索“空间换服务”“公益+普惠”服务模式,招募社区“合伙人”,引进培育社会组织47个,面向居民提供绘画教学、法律咨询、文体康养等专业化服务;动员873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便民利民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补足社区公共服务短板。
服务流程更新
打造及时响应新模式
流程重构“一次办”。根据区直相关单位整理的社区现有业务条目(包括民政、社保、卫健等),重新梳理制定社区依法履职工作事项16类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37项。制定发放常见办理事项指引清单32项,通过骨干帮带、业务轮训、“今日我当家”等方式,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实现从业务“单一型”向服务“多面手”的有效转变,业务办理时长平均缩短50%以上。
首问负责“有人办”。落实“首问负责制”,明确在岗工作人员受理业务时,即来即办;对不能立即办理的,一次性告知群众办理业务所需资料、办理程序、完成时限等,在业务办结前均承担该项业务责任;对不在社区受理范围内的事项,及时为其办理转接。同时,在本日工作结束后归档文书档案,确保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情况及时办理、便于追踪。
轮岗服务“时时办”。采取“百通岗”轮流值班制度,创新AB岗错峰用餐、错时离岗等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职工居民“生物钟不对表”“服务有时差”等问题;同步开展“预约制”延时服务,分小区、网格建立微信群,接受群众办事预约,实现办事效率、服务效能与群众的幸福生活“同频共振”。
服务方式创新
激发共建共治新动能
开展“上门服务”。除“百通岗”轮值工作人员外,社区其余人员常态下沉小区(网格),承担信息采集、常态巡查、问题排查等6项职责,结合“红色串门 暖心敲门”行动,主动上门入户回应解决群众诉求。2024年以来,社区工作人员下沉15万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100个。
推行“流动办公”。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将办公桌搬出大厅,在小区出入口或人员聚集处摆出“流动办公桌”,各社区结合实际,搭建“办公晨摊”“小马扎志愿服务”“邻里访”等流动服务矩阵。区级统筹公安、人社、卫健等12家职能部门力量,组建流动服务团,开展政策解读、普法宣传,提供代办帮办服务,惠及居民19万余人次。
实施“多元共治”。构建“社区+驻区单位+公益组织”协同机制,推选社区热心党员等群体担任网格长、楼栋长,鼓励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企业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参与,整合129家驻区单位资源、力量,通过站点接待、结对共建等形式,收集民情民意,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编辑:陈豆豆
编校:陈艺星
编审:王伟
审签:刘永忠
来源:淮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