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鸟脖子翻了180度?千万别碰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8:06 1

摘要:可能是野外、城市公园、郊区,可能是鸽子、麻雀、斑鸠……媒体马上把这个事情冲上热搜,警示大家遇见这样的鸟千万不要碰!

最近,频频有网友分享路边遇见的诡异鸟——脖子后仰180度,一动不动。

可能是野外、城市公园、郊区,可能是鸽子、麻雀、斑鸠……媒体马上把这个事情冲上热搜,警示大家遇见这样的鸟千万不要碰!

现在才发现这个表情包那么地狱吗

看见病鸟,我们该怎么办?

“仰脖子”是禽类严重疾病的神经症状表现之一,这一疾病就是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简称ND)。这是一种在禽类中广泛传播、危害巨大的传染病,不仅影响生态系统中的野鸟,更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新城疫是一种由禽副黏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 type 1, APMV-1)引起的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最早在1926年于印尼的“新城”被首次报告,1927年Doyle在英国的新城(Newcastle)首次分离到病毒,因而得名。它是一类典型的禽类烈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疫病,在我国也属于二类动物传染病,意味着一旦发现即需强制报告和处置。

传播速度很快

图源:veterinariadigital

新城疫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20℃可存活十年之久,甚至在真空冻干状态下仍能保持感染力。基因测序揭示了它的进化密码,自1926年印度尼西亚首次暴发以来,病毒已分化出9个基因型,其中Ⅶ型毒株近年在我国频繁出现。

新城疫的发病特征主要包括:高热,呼吸困难,腹泻,神经症状,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一只鸟“仰脖子”,它可能不仅仅是脖子僵硬那么简单,而是背后牵扯着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攻击。当你看到鸟类“仰脖子”时,实际是一种脑部损伤后运动系统失调的外在表现。

1 谁会得新城疫?

说到传染病,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会传给谁?我养的鸡会中招吗?它会不会传染给人?答案是——

01.家禽

无论是鸡鸭鹅,都是新城疫病毒的高发宿主。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造成家禽大量死亡和产蛋量下降,对养殖业影响颇大。

02.野鸟

包括鸽子、斑鸠、麻雀、乌鸦、八哥,甚至鹰、燕子、鹈鹕等多种飞鸟都可能感染。尤其是城市中常见的鸽子,既是受害者也是传播者。

03.人是否会感染?

人类极少感染新城疫病毒,偶有接触病毒后即使是感染了,出现轻微结膜炎或流感样症状。不过,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禽类饲养员需要注意个人防护。

1 新城疫是怎么传播的?

01.直接传播

病禽的唾液、鼻液、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其他禽类通过啄食、接触等方式极易中招。

02.间接传播

被污染的饲料、水源、工具、鸟笼、衣物、运输车……都可能成为病毒“搭便车”的工具。

鸽子、麻雀、斑鸠等鸟类,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它们感染后飞行距离远、活动范围广,有可能造成新城疫疾病的远距离传播。

变成这些样子的鸟都病了

鸟类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其实“写”在脸上和行为上的信号很多。在城市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常见野生鸟类进入人类活动区,而一些病毒,也伴随着它们靠近我们,比如禽痘和以鸟类为宿主的蜱(pí)传疾病。

1 蜱传疾病

在自然环境中,鸟类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蜱虫的宿主。蜱虫通过叮咬鸟类吸血,可能导致鸟类健康受损,并传播多种疾病。受蜱虫叮咬的鸟类会导致皮肤发炎,行动不便,蜱虫附着在鸟类的眼周、喙部、耳后等部位,肉眼可见。

像小小的西瓜籽

谨慎左滑

如果你也被蜱虫叮咬了,被叮咬部位的皮肤会出现局部充血发炎,出现大片红斑。蜱虫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包括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传脑炎,比如被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蜱虫叮咬,可能引起人们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人被蜱虫咬

受蜱虫叮咬的鸟类周围环境中也可能存在蜱虫,而且候鸟的迁徙可能促进蜱传疾病的远距离传播,国内有研究就发现,山东烟台长岛地区的迁徙候鸟体表采集到蜱虫。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可能携带蜱虫,扩散到新的地区,增加当地蜱虫种群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2

禽痘

如果你在路边看到鸟眼睛周围、喙边、脚上皮肤结痂,像痘疮一样,那可能就是它们患了禽痘。多种鸟类易感染,包括鸽子,麻雀、斑鸠、燕雀等。

和人长水痘似的

图源:中国信鸽信息网

这种病毒主要由呼吸道飞沫和皮肤接触传染。从理论上讲,人接触了染病的鸽子也有被传染的可能,但是鸽痘病毒是一种特异病毒,人对此病毒不易感,但是体质弱的人接触病鸽以后可能会出现不适。

此外,鸟类容易感染并且携带许多潜在病原体,世界上每年都有因野鸟粪便污染游泳池水,而造成隐孢子虫病流行,使人产生腹泻状况,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1993年在美国密尔沃基,因饮用水被隐孢子虫污染,大量民众发生胃肠疾病。因此,我们在户外遇到虚弱、活动受限的鸟,一定不要接触鸟类及其粪便。

隐孢子虫的传播

图源:researchgate.net

看见病鸟,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公众来说,我们与鸟类共处的城市空间,既是生态共享的乐园,也是人畜共患病传播的前沿阵地。面对肉眼看到的可能患病的鸟,科学冷静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

SAVE

1. 不触碰、不靠近病鸟

比如出现明显新城疫、禽痘的等症状的鸟类,应避免接近,更不要接触,可联系专业人士或者机构处理,并立即向野生动物保护站、动物防疫部门报告。

2. 自我保护要到位

• 清理阳台鸟粪、喂鸟台时要戴口罩与手套;

• 定期消毒鸟类活动密集区域(如窗台、通风口);

• 家养鸟类不与野鸟混群,定期接种疫苗;

• 发现症状异常的家养鸟,要及时带去专业动物医院。

3. 鸟类救助应科学有序

• 轻症病鸟可联系当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如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上海林业站等);

• 切勿擅自投喂药物或抗生素;

• 对于严重伤病、无法自理的鸟类,专业救助更安全有效;

• 民间“爱鸟人士”如要救助,务必穿戴防护装备,并妥善隔离。

我们作为城市生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有义务守护人与自然的健康边界。下一次,你再看到一只有上述症状的生病的鸟,不要接触,保护自己,有能力的话再报告处理。

撰文 | 雨田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来源:博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