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电信的“人工智能+”行动已初显锋芒:基于息壤核心的智能云能力体系全面成型,自研的星辰大模型在语义、语音、视觉等领域筑起技术壁垒,与中国中车、中国海油等龙头企业的智能化合作案例持续落地。
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当DeepSeek大模型在年初掀起技术普惠浪潮,当千行百业对AI应用的需求如潮水般涌来,2025年注定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元年。
在这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变革中,中国电信这位深耕数字基建多年的国家队选手,正以独特的战略视角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电信的“人工智能+”行动已初显锋芒:基于息壤核心的智能云能力体系全面成型,自研的星辰大模型在语义、语音、视觉等领域筑起技术壁垒,与中国中车、中国海油等龙头企业的智能化合作案例持续落地。
但面对AI规模化应用的时代命题,这家行业巨头显然有着更深远的布局——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能云生态大会主论坛上,一系列直指产业痛点的创新发布,正勾勒出中国电信从技术积淀迈向生态构建的关键一跃。
“中国电信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五位一体的智能云能力体系,强化安全保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智能综合数字信息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在会上指出。
困难不少:人工智能普惠发展四大瓶颈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着最好的时代。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行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然而在繁荣表象下,四大发展瓶颈正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
首先,在算力层面,随着大模型训练所需算力呈指数级增长,企业面临着算力荒与算力浪费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优质算力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异构算力调度效率低下,大量算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其次,在技术自主化进程中,国产算力硬件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起步晚,配套的训推框架生态尚未成熟,导致硬件尚可、生态不足的尴尬局面。
再次,在数据标注环节,传统人工标注模式成本高,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对多模态数据标注的精度要求不断提升,现有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最后,在安全领域,大模型面临数据泄露、模型劫持、生成内容失控等新型风险,构建全链路安全防护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上述四大瓶颈犹如四座大山,横亘在AI规模化应用的必经之路上,业界该如何破局?笔者看到,中国电信在福州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让人眼前一亮。
多管齐下:中国电信五大破局之道
面对上述产业难题,中国电信选择从算力供给、模型服务、数据标注、行业应用、安全防护五大核心领域展开突破。在笔者看来,这些举措既立足当下痛点,更着眼长远生态构建,展现出中国电信作为央企在技术攻坚与产业协同中的双重担当。
“此次全面升级的算力供给、模型服务、数据标注、行业应用、安全防护等方面能力,让更多客户、合作伙伴更方便的获取普惠算力,更便捷的开发和应用AI。”中国电信总经理刘桂清在智能云生态主论坛上表示。
第一:算力供给,Triless架构破解资源调度难题
如何让企业不再为算力资源的获取与适配发愁?天翼云公司总经理胡志强发布的Triless架构给出答案。这套基于息壤平台的“算力资源无关、训推框架无关、AI工具无关”架构,堪称AI开发的基础设施革命。
笔者获悉,Triless架构通过借鉴云原生Serverless理念,实现资源、框架、工具的全面解耦,让开发者得以专注业务逻辑创新,有效降低大模型应用服务门槛。
同时,基于Triless架构,中国电信推出息壤科研助手,以算力+平台+AI应用一体化的方式,服务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和数千个科研团队。
第二:模型服务,双平台构建普惠开发生态
当大模型进入百模大战时代,如何让企业高效使用模型、让开发者轻松构建应用?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戈发布的星河大模型使能平台与星辰智能体平台形成组合拳。
一方面,星河平台打造了全模态模型纳管体系,不仅接入自研的星辰系列大模型,更整合DeepSeek、千问等生态伙伴模型,形成覆盖语义、语音、视觉的全品类模型库,向GBHC(政府、企业、家庭、消费者)全场景全客户提供模型供给。
笔者获悉,星河大模型使能平台已实现广泛应用。例如,某大型物流企业因其物流园区管理的场景复杂,通过星河平台上提供的训推工具,研发模型时间从14天降至2天。
另一方面,星辰智能体平台则聚焦应用落地,提供从智能体开发、调优到运营的全流程工具链,预置100多个行业案例集与专业培训体系,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自建智能体。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平台+工具+生态的模式,未来将重塑AI应用的开发范式。
第三:数据标注,星海平台开启智能标注新时代
数据是AI发展的粮食,高质量标注则是关键工序。中国电信数据发展中心总经理林睿发布的星海多模态数据标注平台,以三大核心技术刷新行业标准:
一是AI辅助自动化标注技术将预标注准确率提升至92%,效率较人工提升17倍。笔者获悉,中国电信依托自动化标注技术,构建50万小时的高质量方言数据集,打造方言大模型,让各种智能热线能够真正听懂群众的需求。
二是针对自动驾驶的4D全模态标注技术,将3D空间与时间序列结合,动态标注精度提升45%。
三是服务低空经济的低空空间感知标注技术,使得空间标注精度较人工提升59%。中国电信借助该技术,在深圳参与打造全国首个低空飞行数字化塔台,实现空管运营效率提升30%。
不仅如此,中国电信还积极参与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在成都、沈阳、保定3个标注基地落地应用。其中成都基地已有13家标注企业入驻,从业人员超900人。
当数据标注成本下降、效率提升,AI模型的粮食安全也就得到了根本保障。
第四:行业应用,三路径加速产业智能化跃迁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关键在于AI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基于此,中国电信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总经理潘天舒提出一套完整的AI应用服务体系。
首先,在服务内容升级上,中国电信依托全国智算基础设施和每年7万+行业信息化经验,为客户提供包括算力、模型、数据、工具、应用、服务、终端在内的全要素一揽子服务。
其次,在服务能力升级上,中国电信让中小企业用智普惠、行业客户融智高效。例如,中国电信的行业Agent平台开发了1000多个MCP Server,完成200多个工具标准化改造。
最后,在服务路径升级上,中国电信搭建了行业大模型应用技术框架并持续完善,并坚持应用导向,加大各类创新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第五:安全防护,一站式平台筑牢AI安全防线
当AI风险事件频发,如何让企业安心拥抱技术?天翼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紫千发布了一站式大模型安全能力平台,构建起可测、可知、可防的防护体系。
一是基于大网测绘与威胁情报的风险预警,实现对互联网大模型服务的实时监测;二是动态攻防测试技术已发现主流模型的多个安全漏洞,在NeurIPS 2024竞赛中斩获智能体安全赛道全球亚军;三是多层次防护体系覆盖业务访问端、服务开放端、资源载体端。
这种从技术检测到应急响应的全链条能力,为AI应用装上安全引擎,让企业很安心。
除了系列硬核发布,中国电信还积极携手产业共建AI新生态。例如,中国电信启动息壤创新推进计划和天翼云国产基础软硬件生态繁荣计划,并发布“天枢云”行业应用平台。这些动作恰似三枚生态锚点,稳稳勾住产业协同的关键链条。
你发现没?这一系列生态动作的背后,是中国电信从技术输出者向生态编织者的角色升级。这种开放协同的生态思维,正是破解AI规模化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密钥。在技术复杂度与产业融合度持续提升的当下,只有携手共进,才能让AI红利浸润千行百业。
笔者观察:推动人工智能变为产业刚需
在AI重塑产业的浪潮中,运营商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2024年年报可见,中国电信AI+业务收入达89亿元,同比激增195.7%,这不仅是数字基建优势的变现,更是中国电信向智能服务集成商转型的明证。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信在此次大会释放出清晰信号:中国电信人工智能战略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构建,当Triless架构打破算力壁垒、星海平台破解数据困局、星辰智能体开启应用普惠,这家央企正以基础设施+行业场景+生态共建的三维布局,编织一张覆盖技术、产品、服务的价值网络。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信的开放合作姿态:息壤创新推进计划共享算力工具、国产软硬件生态计划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与中国海油共建天枢云深耕行业场景,这些举措正在重塑AI产业的协作模式,让人工智能跨越试点验证阶段,真正成为千行百业的刚需。
站在智能云生态大会的现场,笔者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电信的技术秀场,更是一个产业巨头对AI规模化应用的深度思考。当算力像水电般普惠、模型像积木般易用、安全像防线般可靠,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时刻才真正到来——而中国电信,正成为AI时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筑路者。
来源:黄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