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伴随而来的是“黑公关”与网络水军的疯狂肆虐。从比亚迪、极氪到深蓝汽车,多家车企近期密集亮剑,以最高500万元悬赏征集线索、诉诸法律等手段,掀起一场针对黑公关的“清朗之战”。这场战役背后,是车企对公平竞争环境的迫切呼唤,也是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伴随而来的是“黑公关”与网络水军的疯狂肆虐。从比亚迪、极氪到深蓝汽车,多家车企近期密集亮剑,以最高500万元悬赏征集线索、诉诸法律等手段,掀起一场针对黑公关的“清朗之战”。这场战役背后,是车企对公平竞争环境的迫切呼唤,也是对行业生态的自我救赎。
一、黑公关肆虐:低成本暴利下的行业毒瘤
黑公关的猖獗,源于其“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利模式。据调查,仅需5万元即可发动一场针对竞品的集中性负面评论攻击,而“毁掉一款车型口碑”的套餐价甚至低至80万元,包含数千篇“车主声讨帖”和热搜关键词操控。更有甚者,通过技术手段操控上千虚假账号,批量炮制同质化内容,以“技术黑箱”冲击舆论场,单条评论成本低至0.1元。这种“黑水军比造车赚钱容易”的畸形生态,让车企沦为恶意竞争的牺牲品。
黑公关的危害已远超商业范畴。某车企高管透露,因不实负面信息导致的单月销量损失可达数亿元。例如,某新车型因被造谣“设计不吉利”,上市即遭口碑重创;另一品牌因被贴上“网约车之王”标签,高端化战略直接夭折。
二、车企反击:悬赏、诉讼与技术围剿
面对黑公关,车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比亚迪自2021年起累计起诉近20个“黑账号”,其中自媒体“龙猪-集车”因长期诋毁被判赔偿201.87万元;极氪、深蓝汽车等纷纷设立最高500万元悬赏,鼓励公众提供线索;长城汽车更推出1000万元专项净网计划,通过AI系统追踪异常流量,固定证据链。
技术手段亦成关键防线。车企建立AI舆情监测系统,识别机器人账号与异常评论。例如,某车企发现某热搜下50%评论为水军后,立即启动法律程序。此外,行业协作逐步加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14家车企发起抵制网络水军倡议,呼吁停止恶性竞争。
三、治理困局:法律滞后与平台责任缺失
尽管车企重拳频出,黑公关仍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法律滞后与平台责任缺位。现行法律对“有偿传播不实信息”“批量炮制负面内容”等行为定性模糊,黑公关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最高刑期仅2年,单次获利可达千万元)。平台则滥用“避风港原则”,删除一条不实信息需企业跨平台申诉数月。
四、破局之路:多方协同与长效治理
根治黑公关需构建“立法-监管-平台-企业-社会”五位一体体系:
1. 强化法律震慑:提高损害商业信誉罪量刑上限,增设“组织网络水军罪”,明确网络内容传播责任;
2. 压实平台责任:推行账号实名溯源,优化算法推荐逻辑,降低恶意内容传播权重;
3. 行业自律共治:推动车企签署反黑公关公约,建立跨企业线索共享机制;
4. 公众参与监督:通过高额悬赏激发社会力量,形成“全民打黑”氛围。
结语:清朗之战,关乎行业尊严
黑公关的蔓延,不仅扭曲公众认知,更将中国汽车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尊严拖入泥潭。车企的“悬赏围剿”是自卫,更是对行业未来的捍卫。唯有通过法律利剑、技术盾牌与道德底线三方合力,才能让竞争回归产品与创新的本质,为中国汽车全球化之路扫清阴霾。
这场战役,没有退路。
来源:星座vs足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