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Meta与索尼都关注到了这个百亿市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8:23 1

摘要:据陀螺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或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超百亿。不仅市场高速增长,厂商们也打的热火朝天,科技大厂以及华强北们都在加速入局。

文/VR陀螺 元桥


2025,AI智能眼镜仍在持续增长。

据陀螺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或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超百亿。不仅市场高速增长,厂商们也打的热火朝天,科技大厂以及华强北们都在加速入局。

在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下,业内均在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在翻译、拍摄、录像、导航等应用之外,Meta、索尼以及一些其他海外企业纷纷盯上了这个细分市场,即探索为视障人士提供AI眼镜。

对比日常用户而言,或许现阶段这类群体对AI眼镜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视界之外:Meta尝试,索尼关注


视障是个很特殊的群体,相对来说被关注度并不高,但业内却一直有企业在做。

2012年,汉斯·约根·维伯格便萌生出了针对视障群体创造一个免费应用软件的想法,之后Be My Eyes就此诞生。如今,Be My Eyes已有超过72万盲人注册,超过770万名志愿者注册,分别来自150多个国家,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视障志愿者组织。

但Be My Eyes上的盲人注册数量相对于全球视障群体数量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技术的发展,Be My Eyes也在不断扩大。去年,Be My Eyes开始与Meta合作,尝试在AI眼镜上增加辅助功能。Meta在其Connect 2024大会上也正式发布了为Rayban带来的一系列更新,其中就包括「Be my eyes」的互助类App,用来让眼镜给低视力患者充当义眼,将眼镜所拍摄到的眼前数据实时上传,并由其他视力正常的志愿者帮助使用者感知日常世界。

据双方表示,佩戴AI眼镜,用户可以完全通过语音指令启动《Be My Eyes》的呼叫志愿者功能,例如呼叫“嘿,Meta”在《Be My Eyes》上用户就能通过单向视频、双向音频呼叫,与语言匹配的志愿者取得联系。

不仅升级了辅助类新功能,Meta也表示“正在努力构建能够真正反映全球近40亿用户多样性的技术,我们与《Be My Eyes》的合作是朝着让世界对盲人或低视力者更加包容和提供更多无障碍服务迈出的重要一步。”显然Meta的想法已经很明显了,AI智能眼镜不仅仅是日常用户的智能,还将会是更多人的智能。

不仅仅Meta开始探索这条道路,今年索尼印度公司也开始向视障群体分发了智能眼镜,涉及了印度的21个城市。据称该款智能视觉眼镜采用了AI和激光雷达 (LIDAR) 技术,旨在帮助视障人士导航周围环境、探测障碍物、阅读多种语言的印刷和数字文本以及使用紧急援助功能。但从已透露的信息来看,该款眼镜大多数功能仍需要借助手机辅助,技术上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索尼的关注,也为市场注入了新力量。

除了知名企业之外,去年,医疗科技初创公司Cornel Amariei也推出了一款导盲AI眼镜lumen Glasses。据称,lumen眼镜基于行人自主驾驶(PAD AI)技术,配备了6个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感应功能,能够全方位感知周围环境。除了导航功能外,Lumen Glasses还支持语音指令控制。用户只需说出需要到达的目的地,眼镜就能自动规划出最优路线,并通过语音提示和触觉反馈引导用户前行。

今年,基于AI眼镜形态,上海交大盲人导航研发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该研究开发了一款面向盲人和部分视力障碍者的可穿戴多模态视觉辅助系统,该系统利用AI,解读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在佩戴者接近障碍物或物体时会通过骨传导耳机进行语音提示,以及通过贴在手腕的可伸展「人造皮肤」进行震动提醒,指导佩戴者移动方向,避开两侧的物体,为其选择一条无障碍路线。

为了验证该系统的效果,研究团队还招募了20名盲人或部分视力障碍者进行测试。在室内迷宫测试中,12名参与者能够在室内迷宫中避开障碍物。在真实世界测试中,8名参与者能够在城市街道上行走以及穿过摆满家具的会议室。虽然目前该装置还只是一个原型机,但所展现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5月12日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全球约有22亿人患有视力障碍,其中约10亿人的视力障碍问题可以通过现有解决方案得到解决。而中国是全球视障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占全球视障人口约18%「按照每人平均花费2000元购买导盲产品测算,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当然,这仅是粗略的估算,实际市场规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需求之下,视听辅助类智能眼镜的困境


视障人群对于AI眼镜的需求很简单,现阶段硬性的技术基本可以实现,难做的则是软性层面,真正解决视障人群的实际需求。

其实,在Apple Vision Pro与Ray-Ban Meta发布之后,就已经有不少视障群体开始体验此类智能产品,但也由于无针对性应用使用起来也存在诸多不便。而对于视障群体来说,现阶段的智能眼镜功能也都相对繁琐,如果让视障的用户去摸索使用,第一关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此,做好此类产品往往细节处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技术问题之外,此类产品的推进也依赖公司对这个群体的理解程度以及平衡利益的能力。以疫情期间视障群体抢购物资为例,很多有视力障碍的人在抢购商品时发现,在通过听商品页面信息去购物时,许多商品的介绍图片就拦住了他们顺利进入下一步的选择。很多细小的问题,如选择配送时间或者多买几份,能够顺利摸到勾选的那一步都很难。可以理解的是,如果视听类智能眼镜想进一步得到普及,还需要社会的共同推动。

即便抛开社会层面不谈,对于智能眼镜来说也存在很多细化的处理工作,例如视障与听障对产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硅谷智能硬件公司Vigo Telenologies创始人告诉VR陀螺,“对于听障人群来说,产品一定要具备定向拾音的麦克风,一般可以用到两到三个,通过定向拾音的算法尽量捕捉前面的人说话,并且过滤掉杂音。而其他产品在做降噪时更多倾向于过滤环境音而非人声。还有一点,听障人群要看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转写,有很多声音比如火警、孩子在哭、微波炉「叮」的一声、洗衣机洗完的提示音,这些声音其实都要做识别,这些场景要做很多细化的工作。”

此外,对于听障人士而言,还有很多老年人患有老花,目前市场上的AR眼镜的的显示字体也大多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字体这方面也需要专门的做优化。

Vigo Telenologies创始人还表示,“目前所有的AR眼镜基本上都会把焦距定在大概4米的范围,但对于听障人群来讲有些不一样,例如两个人聊天相距一米,听讲座距离演讲者有5米,看电影坐在最后一排可能距离有20米。如果AR眼镜焦距是固定的,那么用户需要在人脸跟文字间来回对焦,这个体验很不好。因此我们的眼镜通过一些思路实现了从1米到无限远的变焦,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去服务这个群体。”

总体来看,针对视障人士的智能眼镜开发,往往需要的可能并不是什么新功能,而是让用户在操作每个功能时,能够真正感受到实际的用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产品的善意开发,往往是建立在健全人对视障人士的误解之上,反而强化了公众对此类群体的刻板印象。


结语


让技术看见视障/听障人士,用技术的温度去消除正常人与他们之间的隔离墙,或许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画面。智能眼镜能在此处落脚,也是关注到了这部分的小群体。

但还是那句话,虽然关注到了,难的却是软性层面的设计。当一家企业开始踏向这个方向时,往往意味着要权衡多方的利益,当商业回报与付出无法形成正比时,很多项目都很难坚持下去。同时,开发此类产品对厂商理解这一群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理解他们也决定了能为他们创造出怎样的产品。

来源:VR陀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