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获奖者当中,有两名修复师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其中,荣获二等奖的谢丽便是其中之一。虽身为“90后”,但谢丽已从事文物修复工作11年,在她看来,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更多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
5月14日,四川技能大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在泸州落下帷幕,最终36位参赛者在6大赛项中获奖。
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获奖者当中,有两名修复师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其中,荣获二等奖的谢丽便是其中之一。虽身为“90后”,但谢丽已从事文物修复工作11年,在她看来,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更多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
比赛长达15小时
塑形、焊接是最大难点
“实操比赛持续15个小时,第一天从早上10点到下午6点,第二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中间各有一小时午餐时间。”谢丽回忆赛程时坦言,时间压力与操作精度是双重考验。
此次比赛要求选手在仿制青铜小面具上完成残缺补配、断裂焊接、表面做旧等全流程修复,而在谢丽看来,塑形与焊接两大环节最考验技术。
“塑形最难。”谢丽解释,青铜面具存在左右脸反转的问题,无法直接翻模,“必须仔细触摸原物,感受曲线变化,再反复调整修正。”焊接环节同样挑战重重:“这次这件青铜小面具焊接部位的缝隙很宽,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对不齐。”
尽管谢丽最终凭借严谨的操作荣获奖项,但她仍对色彩还原存有遗憾:“现场调色需与原物锈蚀层高度吻合,虽然整体效果达标,但若以更高标准要求,细微色差仍有优化空间。”
师从“大国工匠”
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谢丽告诉记者,自己最近修复的文物是一件汉代青铜提梁釜。这次修复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根据器物的病害情况,调整了修复的步骤。她解释道,为了避免器物在矫形后回弹,此次修复与大部分青铜器整形的流程不同,在器物焊接、补配时没有去掉矫形工具,并且一边焊接、补配,一边对器物进行微调。
随色做旧
从2014年入职至今,谢丽已经修复过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多材质品类的文物,她表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师父郭汉中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作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工,郭汉中是一名从事文物修复工作40年的“大国工匠”。
谢丽回忆道,初入行时对文物进行塑形,她总是在“填补—打磨—再填补—再打磨”的循环中反复调整,而师父郭汉中通常仅需一眼便指出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打磨出完美的弧度。“有时一看状态不对,师父还会提醒我们应该借力辅助工具,而我们就缺乏这种意识。”谢丽表示,因为缺乏经验,自己遇到问题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和判断,“每次师父一出差,我的修复进度也就跟着变慢了。”
考古文博“热”
带动更多年轻人入行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中,选手年龄段覆盖“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获奖者中,不乏二三十岁年轻修复师的身影。而作为一名“90后”,谈及职业选择,谢丽坦言:“性格内向的我,意外与文物修复‘双向奔赴’。”在她看来,能静心钻研的手艺人,往往更适配这份需要耐性的工作。
十年间,谢丽见证了行业生态的显著变化。“我读书时,专业七八十人,最后仅一两人从事文物工作;如今,一个专业一百来人,入行人数已经上涨至数十人。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最年轻的成员为1998年出生。”她分析,纪录片等文化传播形式,催生了考古文博“热”,让年轻人对这一领域兴趣更加浓厚。
象牙取样
虽然三星堆新一轮发掘出土的文物尚未进入修复阶段,谢丽也还未上手修复过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但对于未来,谢丽态度笃定:“若无特殊情况,我应该会在三星堆工作至退休。”她认为,文物修复的成就感不在于“高光时刻”,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每次完成一件器物,看着它从残破到完整,内心或许会有短暂满足,但谈不上太多成就感,很快又会投入下一件。”这份来自年轻修复师的持之以恒,正源源不断地为文物事业注入新生代力量。
图据主办方
来源:文曲星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