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巨震!车企集体更名,发生了什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8:36 1

摘要:“智驾”似乎一夜之间从车企的营销话术中消失了。近日,小米汽车在SU7新车订购页面,将原本的“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引发行业和媒体广泛关注。

“智驾”似乎一夜之间从车企的营销话术中消失了。近日,小米汽车在SU7新车订购页面,将原本的“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引发行业和媒体广泛关注。

包括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蔚来汽车、阿维塔、小鹏汽车等在内的众多车企也集体改口,宣传产品的表述发生了明显改变。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看似普通的文字游戏,实则掀起了智能汽车行业的命名革命。特斯拉FSD更名“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天神之眼”化身“驾驶辅助系统”,就连小鹏的NGP都悄悄摘掉了“自动导航”的帽子。

当车企们集体在命名簿上“改作业”,这场由工信部主导的行业正名运动,正在揭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进程中最为戏剧性的一章。

“智驾”统一更名为“辅助驾驶”

4月1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当日推进会中,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必须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例如“L2级辅助驾驶”。此外,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此前,在车企积极拥抱智驾的热潮之下,随之而来的是“脱手驾驶”“智驾如老司机”等传播术语。有些车企的CEO和创始人亲自直播智驾,以“全程零接管”等表述来展示车辆的智能驾驶能力。

如今,监管环境的收紧,促使车企回归理性,在各大车企的视频中也窥见一斑。4月30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发布的视频中,也一改往日“智驾”说法,而是用智能辅助驾驶替代。

图片来源:微博

5月1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在微博上介绍理想L6智能焕新版时,则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此前,理想新款L6在4月23日前的宣传物料中还被称作“L6智驾焕新版”,但随后改名为“L6智能焕新版”,回避了“智驾”一词。

图片来源:微博

各大车企无论是在海报名称中的“降级”,还是视频宣传中的“改口”,都不仅仅是对技术能力的重新定义,更是行业内一场关乎责任与安全的归位。

看似突然调整,实则酝酿已久

这场由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对辅助驾驶释放出“严监管”信号,导火索或是多起与辅助驾驶相关的重大事故。

2023年,一辆蔚来ES8因NOP领航辅助误判隔离带,致车辆撞毁身亡,事后发现系统将白色护栏识别为“云朵”;2024年,一辆小鹏G9在暴雨中误把洒水车识别为“施工区域”,突然急刹引发连环追尾;2025年,一辆启用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爆燃事件,三名大学生因此身亡,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图片来源:网易

事故接二连三,公众却依然沉沦在车企编织的安全幻象中。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涉及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中,超70%因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导致。

当下大众对辅助驾驶的概念已有一部分混淆。不少驾驶者已经将辅助驾驶自行升级为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开始随便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这样的危险举动,不仅明确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市面销售的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其“自驾”的最高等级其实才达到L2级,也就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根据我国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分为从L0到L5六级。其中,L0-L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主要作用是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行车便利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

其常见功能包括车道居中保持(LCC)、自适应巡航(ACC)、自动跟车、前车启动提醒等。当辅助驾驶功能打开后,仍需始终保持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由虚向实,一场行业性的纠偏

在此前的智驾宣传中,一些车企也采用了“L2.9”或准“L3”等类似的表述,这些并非官方认定的自动驾驶标准,而是自创的营销话术。

今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在相关会议再次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

从“自动驾驶”到“全自动驾驶”,再到“智能驾驶”,“辅助”一词逐渐弱化,“智能”成为新的主体。直到“全民智驾”的营销宣传策略一出,更是将高阶智驾功能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

当一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在宣传推介过程中,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本不该有的期待,或者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的期待,本身就跑偏了。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当前,多数车企门店不再强调“脱手驾驶”卖点,销售人员开始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导航辅助功能,并同步说明“需保持注意力”。华为鸿蒙智行则明确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支持高速场景最长90秒脱手行驶”。

更多的销售人员转而介绍空间表现、座舱舒适度和娱乐系统等基础配置。各车企门店开始注重对硬件参数与技术细节的凸显。例如,理想L6将激光雷达线数从128线升级至192线,并标注为“环境感知增强版”;小米SU7 Max强调双Orin-X芯片算力叠加,突出“端到端架构”的OTA升级潜力;特斯拉宣称系统学习里程突破100亿英里,小鹏强调用户贡献5.6亿公里训练数据。

这种转变让智能驾驶技术从模糊概念走向细节参数,消费者开始获得更直观的技术认知坐标系。或许只有摘掉“智驾”这层面纱,才能让我们看清智能汽车的真实面容。

对于车企而言,也不仅是合规之举,更是对用户责任的主动承担。让“技术赛跑”转向“责任竞争”,以更扎实的技术验证、更透明的用户教育和更严格的责任划分,重塑公众信任,敬畏生命安全。

资料来源: 界面新闻、道哥说车、广州日报

来源:胡润百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