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本胜:填补空白,微纳尺度核磁共振领域中第一本比较全面的著作中译本出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8:35 1

摘要:邱本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装备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磁共振引导精准治疗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2001年,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从事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工作,2001~200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

邱本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装备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磁共振引导精准治疗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2001年,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从事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工作,2001~200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放射科从事磁共振介入和基因/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工作;2006~2012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放射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从事磁共振引导介入治疗和分子影像的研究工作;2013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和医疗信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广东省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以及美国NIH/R01、Royal Research、RSNA等30余项;获得ISMRM、RSNA、AHA等学会多项国际学术奖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140余项。担任多个杂志、国家基金和人才项目的评审工作。近年来,带领团队研发的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系统、心血管介入治疗系统、基层医疗单元以及远程会诊系统陆续进入医疗机构,为临床科研发挥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技术,是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探索技术之一,能够多参数、非侵入式地获取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生理信息。自问世以来,它已在医学、化学、生物、军事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核磁共振技术主要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物体或生物组织。然而,直到最近十数年,随着微纳米电子技术与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其在微米尺度、纳米尺度的物质探测乃至成像方面的能力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微纳尺度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发展必能有助于学者进一步揭开微纳尺度物质的神秘面纱,为人类更深入地探索微纳世界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带有NMR 显微镜的DTI 示例。图像显示了正常小鼠的海马切片与用红藻氨酸处理的小鼠之间的比较。(a) 参考图像,(b) 由DTI 测量的纤维追踪生成的图像,以及(c) 组织学比较。DTI 图像清楚地显示了皮质层的扩散情况和苔藓纤维的萌发情况

Micro and Nano Scale NMR: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这本书是由JensAnders 和Jan G. Korvink教授等专家共同编写,是微纳尺度核磁共振领域中第一本比较全面的著作。Jens Anders 教授在担任斯图加特大学智能传感器研究所所长期间,研究方向包括传感应用的电路设计、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作为NanoSpin联盟的工程师,他同时也负责超极化硬件小型化等技术的研究;另一位作者Jan G. Korvink教授在领导一个专注于核磁共振系统小型化研究的国际科研小组期间,研究包括超低成本微制造方法、磁共振成像领域的微系统应用以及微纳米系统的设计和模拟,他也是200 多篇微系统技术出版物的作者或合著者。以上两位作者都具有丰富的微系统技术相关经验。

Micro and Nano Scale NMR: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核磁共振正迅速地向微纳尺度这一新的方向发展。这首先得益于微纳米技术的进步,该技术可以在最小的可及长度范围内精确控制材料的形状和功能;同时,电子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能够在更小的面积上实现更复杂的系统;此外,超极化技术也在飞跃前进。因此,我们见证了微纳核磁共振这样一门新学科方兴未艾,并伴随着桌面系统的商业化和高性能核磁共振系统组件能缩小到手掌、指尖甚至更小的尺寸等因素,微纳核磁共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一度是专业化学家的首选技术,现在其不断缩小的体积和成本正推动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过程化学、生命健康诊断以及其他各种有趣且潜在利润丰厚的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

我们很幸运能够作为章节作者和目前推动这一迷人研究的关键人物一起,对这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希望我们的诠释能得到您的喜欢,并能吸引您参与到这项极具吸引力的、科学的和经济效益愈发显著的工作之中。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微纳尺度核磁共振技术与系统

Micro and Nano Scale NMR: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德) 延斯·安德斯(Jens Anders),

(德)扬·格里特·科尔文克(Jan G. Korvink) 主编

邱本胜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4

ISBN 978-7-03-074825-6

《 微纳尺度核磁共振技术与系统 》内容全面,涉及微观核磁共振的磁体、设计建模、射频线圈、波导、探测器、脉冲序列等技术,以及微尺度的流动成像、超极化、力探测等方面,对目前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同时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做出展望。原书作者在科学性与可读性之间做了很好的权衡,使用了大量的示意图,以方便读者理解;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以便读者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关于微观核磁共振几乎没有一本综合的书籍,希望本书能够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能为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些学习参考,让更多人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书在翻译上尽量忠于原著,基本保持原书的语言风格。参与此次工作的还有杨巾英、周建太、罗鹏辉、杜汇雨、袁克诚、晏历尔、王惠娴、王长亮、张华彬、刘庆云、宋梦蝶、毕婉青。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参加翻译与整理工作的各位同学以及出版社编辑细心的审读;同时也恳切希望读者能够对本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重印时更正。

本文摘编自《微纳尺度核磁共振技术与系统》[(德) 延斯·安德斯(Jens Anders), (德)扬·格里特·科尔文克(Jan G. Korvink) 主编; 邱本胜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4]一书“译者序”“原书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4825-6

责任编辑: 惠雪 曾佳佳

本书对微纳尺度核磁共振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总结。全书共13章,内容涵盖了小型便携式核磁共振磁体、磁共振探测器的紧凑型建模技术、磁共振微阵列和微电子、微磁共振波导、微型磁共振探测器的创新线圈制造技术、基于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辅助的μNMR 探测器、微尺度磁共振流动成像、核磁共振显微镜的高效脉冲序列、用于磁共振内窥成像的薄膜导管接收器、宽带多核检测微线圈、微尺度超极化、小容量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力探测核磁共振等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微纳尺度核磁共振相关技术,指出存在的挑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注重科普性,给出不少必要的公式推导,同时也兼顾可读性,提供了许多插图和说明。本书面向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核磁共振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如大学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是读者进入微纳核磁共振领域的快速入门读物。

来源: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