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情不好就想吃东西?还越吃越饿?别让情绪毁了你的身材

360影视 2024-12-09 18:53 8

摘要: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

为什么心情不好就越想吃东西呢?

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在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恨吃恨喝”。

当人们处于心情不好、心情紧张或心情焦虑的状态时,往往会觉得吃上一顿美食,心情就会舒服一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甜食,能够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这种安慰源于食物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释放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

在心理学中,食物常常被与妈妈等同起来。妈妈代表着温暖、关爱和安全感,而食物也能给我们带来类似的感受。

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吃东西就像是在寻求妈妈的怀抱一样,能够让我们得到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

一想妈妈就吃东西,一吃东西就想妈妈,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反应。

但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过程,一旦陷入心情不好的状态,就会不断地通过吃东西来获得心情的安慰。

偶尔一次,他们会觉得吃了东西后特别开心,于是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总想着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吃东西。

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心情不好的频率也会增加,吃东西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肥胖的发生。

除了在心情不好时单纯地为了寻求安慰而吃东西外,还有一些人会在工作的时候边吃东西。

这也是容易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应该是我们用心去享受的东西,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感受它的美味。

然而,当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边吃一边工作时,就会无意识地摄入过量的能量。

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工作分散了,无法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饱腹感的信号。

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食物,而这些食物往往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或快餐。

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要理解情绪性进食的生理机制,首先需要明确“饥”与“饿”的区别。

在医学中,中国的文化和文字博大精深。

在英文中,“hungry”就叫饥饿,但在中文里,“饥”和“饿”有着不同的含义。

“饥”是指饥肠辘辘,感觉前心贴后心,胃被压扁了。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食物的丰富和便捷,很少有人能够饿到这种程度。

“饿”则是大脑饥饿,它是由于大脑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饥饿的感知不同而产生的一种饿的感受。

这种感受主要与胰岛素的过度释放有关。

在饥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越吃越饿”的感觉。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已经出现肥胖的体型时,体内的脂肪蓄积过多,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减弱。

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激素,它能够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当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达到正常的血糖调节效果。

对于体型正常的人来说,分泌的胰岛素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十个单位的胰岛素就能够完成十个单位的工作。

而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由于脂肪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增加,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减弱。

十个单位的胰岛素只能当三个用,为了完成十个单位的工作,身体就被迫分泌30个胰岛素。

多出来的20个胰岛素作用在全身,会导致血糖水平下降过快,产生低血糖的感觉。

大脑对低血糖非常敏感,会发出饥饿的信号,让人总想吃东西。

所以,肥胖的人群会一直不停的吃,越吃越想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饿的感觉,以及为什么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的原因。

关键词1:让自己放松

情绪性进食,或者说“恨吃恨喝”,是减重中的一大难题。

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让自己放松。

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放松是一门学问,因为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

这不仅仅是放假,而是要让自己的心情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我们可以每天留出15分钟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去想想自己的生活,做做深呼吸,看看书,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冥想练习。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我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减少情绪性进食的机会。

关键词2: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当我们知道自己最近生活压力特别大,工作学习比较紧张的时候,就要学会提前规划自己的饮食。

不要在忙碌和慌乱的过程中盲目地进食,而是要把自己每天该吃的食物,

包括主食、肉、油等的量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提前制定一个饮食计划,准备好健康的食物,

避免在饥饿的时候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还能够避免情绪性进食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3:慢嚼慢咽

我们只要把食物的进食时间延长,放松地享受每一口食物,就能够减少“恨吃恨喝”的机会。

在慢吃慢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口感,也能够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传递饱腹感的信号。

当我们吃得太快时,大脑还来不及接收到饱腹感的信号,就会继续进食,导致过量摄入食物。

而慢吃慢咽可以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控制食量,保持健康的体重。

关键词4:选择健康食品

当我们在“恨吃恨喝”不得不吃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健康的食品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比如,同样是喝酸奶,可以选择低脂低糖的酸奶;

吃零食的时候,可以选择水果、坚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选择健康食品不仅可以减少额外的能量摄入,还能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同时,健康食品的口感和味道也可以满足我们对美食的需求,

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情绪性进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

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饮食,避免陷入肥胖的困境。

通过让自己放松、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慢吃慢咽和选择健康食品等方法,

我们可以逐渐克服情绪性进食的问题,走向健康的生活。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