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协会的社团活动室中,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映入眼帘,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一件件绚丽多彩的湘绣、一片片五彩斑斓的扎染布,缠花、布偶、陶瓷应有尽有。学校非遗传承协会自2018年9月成立以来,已经从当初几个人摸索的小团体,成长为
红网时刻新闻5月15日讯(通讯员 赵雅丽)走进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协会的社团活动室中,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映入眼帘,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一件件绚丽多彩的湘绣、一片片五彩斑斓的扎染布,缠花、布偶、陶瓷应有尽有。学校非遗传承协会自2018年9月成立以来,已经从当初几个人摸索的小团体,成长为固定拥有数百名会员的特色社团,先后有数千名学生加入,每年制作各类作品数千件。“这都是协会学生们的作品,每一名学生都掌握了多项非遗技艺。”每每说起这些,程伟超总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程伟超是学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8年前,正从事学生工作的他,偶然间看到一名学生,用剪纸剪出了高铁的造型,惊叹不已,询问之下,才了解到学生父亲是山西剪纸技艺的传承人,自小耳濡目染,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和高超的技艺。他想: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应该不乏掌握其他非遗技艺之人,就像散落在校园各处的“珍珠”,如果把他们组织在一起,不但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更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保护,一定大有可为。
说干就干,他进行了一次调研,果然发现了6名掌握不同技艺的学生,于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传承协会应运而生。协会成立之初,人员少、影响力小,物资和场地都很缺乏,他自掏腰包,采买各种小工具,在空闲时间中,带着学生在校园中四处“淘宝”——从教学楼顶层的储物间,到实训基地的废弃仓库,再到后勤处的淘汰物品堆放点。他们打着手电筒在地下室积灰的桌椅堆中仔细翻找,汗流浃背地搬运着沉重的家具,慢慢地,协会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如何点燃年轻学子对非遗的兴趣之火,引导他们主动投身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程伟超要攻克的下一个难题。他秉持着“以校园为阵地,以青年为纽带”的理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倾心交流,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非遗的深刻理解与炽热热爱,带领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现场技艺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精心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使他们能够深入探寻非遗的深厚底蕴;积极开展非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切实传承非遗技艺,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吸引,加入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来。协会连续4年蝉联学校“十佳社团”称号。
成为学校的“明星”社团后,程伟超又将目光转向了校外,他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守护小雨人”行动中,教会自闭症孩子制作手工作品;每周组织学生赴株洲市白关书画院教学,将非遗技艺传递给新血液;开设了直播账号,在线传播非遗,粉丝接近2万人;开设了网店,制作的产品供不应求,也让协会有了强大的“造血”功能。协会学生毕业以后,先后开设了“铁韵手工坊”“缠花艺术坊”,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协会先后获得普亲扶老公益“优秀志愿团队”“优秀组织单位”、长沙仁与“向阳计划”社区精神康复项目“公益活动”等多项殊荣。
程伟超说:“我期待校园里会有更多的非遗‘珍珠’,我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捡拾出、串联起、保护好,让他们绽放出更美的光芒。”在校园的一方天地里,程伟超正带领着学生,书写着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文明交融的故事,为非遗传承事业交上一份亮丽答卷。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