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家笔下,夏天长这样:“在一个夏天的早晨里,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
曾经风风火火的e人/i人、浓人/淡人、紧人/松人以及高能量人/低能量人的标签,似乎正在消失,因为——夏天来了。
在烈日暴汗的夏天,e人也不愿意多说一句话,浓人两眼放空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凉快,就连高能量人也一窝就窝一整天。
明明人们总用生机勃勃、蓬勃盎然来形容夏天,为什么到了真实体感上,却“了无生机”?
图源:图虫创意
热,只是夏天的第一宗罪
在文学家笔下,夏天长这样:“在一个夏天的早晨里,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
如果这位文学家是写出《瓦尔登湖》且崇尚自然主义简朴生活的梭罗,那这惬意便不足为奇。
不过在常人眼里,夏天往往是难熬的。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直言:“天气这么热,就算是猫也受不了。”
图源:中国气象局
热,是夏天最直观的敏感词。
它首先体现在数字上:在温度计上,普遍划定的舒适温度区间都在18度到26度,一旦迈过26度的门槛,人们会明显感受到热。这也是不少公共场所空调设定的“小伎俩”,恒定在26度上下,让你舒服,但也让你时刻感受这是夏天。
经年以来,人们舒适温度的区间几乎没变,但气候却越来越炎热: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24年)》,2024年,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较常年偏高1.01摄氏度,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6.6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
别小看这小小的1.01摄氏度,它攸关安全与健康。当热到一定程度,夏天就脱离了“吃不吃得苦”的范畴,而进入了“活不活得下去”的范畴。
物理学上有一个“暑热压力指数”的概念,综合计算三种温度而得出,用来衡量气温、湿度、辐射热对人体的影响。在职业上,如针对搬运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当劳动者刚开始劳作还未适应热度时,暑热压力指数推荐不超过26℃,已经适应热度时,暑热压力指数推荐不超过28℃。
有不少体育赛事的主办方也会因为“热”而中断比赛,比如暑热压力指数超过35℃时。
在数字上的骇人听闻之外,热更是一种直观的体感感受。
人作为恒温动物,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身体便会进行散热的调节,例如通过出汗带走热能。不过出汗引发的是比热更糟糕的体感感受。
比如“闷”,当外界湿度高、空气流动性差,那么汗液便难以轻易挥发,因此难以带走热能,反而产生闷的感觉。越闷出汗越多,汗越多闷感越重,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图源:蕉内
比闷这种窒息感更甚的是“黏”,想想突然一阵风吹来,水分蒸发、体表温度下降,然而出汗带来的副作用才刚刚开始,那些汗液中的盐分和污物会牢牢赖在皮肤和贴身的衣物上,将人“封印”在其中。
图源:图虫创意
夏天的痛,是四面八方切肤的痛
如果热和出汗所带来的闷、黏是糟糕的体感,那么穿得更少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别忘了对人类下狠手的“哼哈二将”中,除了“热”还有“晒”。即便都是晴天,夏天的紫外线更强并不是错觉,数据显示冬季(如12月)晴朗天气时紫外线辐射量占太阳总辐射量的0.8%左右,而夏季(如6月)该比例增加至3.37%,呈现夏半年高、冬半年低的特点。因此夏天紫外线的辐射总量更大,再加上太阳角度的问题,“晒”就被提到了核心地位。
穿多了热,穿少了晒,人们似乎陷入了“鬼打墙”之中。不过非要二选一的话,不少人甘愿热着,毕竟热是一时的,晒恐怕会带来一世的伤害,紫外线可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在和烟草、酒精、空气污染同级别的一类致癌物,长期过度暴露会显著增加皮肤癌风险,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养儿防不防老不知道,但防晒一定防老。”已经成了年轻人的共识。
热大多带来的是“舒不舒服”的问题,而“晒”则讨论的是“健不健康”的原则问题。
晒就多穿点,比如用叶子等物品遮盖自己避免阳光直射,是刻在基因里的“防晒本能”。不过,究竟用什么来防晒,带来的体感是截然不同的。在常识中,哪怕是普通的纯棉或聚酯纤维的衣服都有一定阻隔紫外线的功能。
如果真的选择普通的材质进行防晒,那么就恰恰中了“晒”的暗算,解锁了“晒”的支线剧情——比起单纯的晒,多穿带来的是复杂的痛苦。一件纯棉的短袖或长袖往往有半斤到一斤左右的重量,哪怕这种重量听起来微不足道,但穿在身上则是赤裸裸的厚重感。
即便在并没有今天这么热的古代,古人也深谙重几克、轻几克都极大影响体感。在2000年前的西汉,就已经流行起了穿轻薄的“纱”。目前湖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便是从马王堆遗址中出土的西汉直裾素纱单衣,仅重49克,比iPhone16的三分之一还要轻得多。
图源:视觉中国
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舒适体感的追求,往往就是在与这些微小的单位较劲中实现。
穿得厚、穿得重,不仅会回到“鬼打墙”般的“热”的剧情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还会造成精神和情绪上的沉重感——躁与热无法分家。
上火、冲动、发怒都是“躁”带来的结果,有些时候躁代表着一种能量,比如在摇滚乐中,躁起来才有氛围感,但在更多日常生活中,它被当作脱缰的野马,需要被控制。
总有人在赞美夏天
如果夏天当真都只剩下难熬的敏感词,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赞美夏天?
比如如今队伍愈发庞大的户外人,徒步、骑行、溯溪、露营,既没有空调又鲜少遮蔽,温度和紫外线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在他们眼中,凉爽诚可贵,但自由价更高,夏天是难得可以轻装上阵拥抱自然的机会,是自由与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如何去征服自然,而非简单地妥协,就成了考验智慧的关键。
选择热还是选择晒、多穿还是少穿,从来都不是二选一的难题。面对夏天,或许一件薄如蝉翼的防晒衣就是解方。
图源:蕉内
在防晒界的头部品牌蕉内看来,只要同时解决热和晒,就能一并解决包括闷、黏、厚、沉和躁在内的一系列夏日敏感词。
蕉内的解法便是其拥有凉感防晒技术的“蕉内凉皮”系列,一边是全新一代的防晒指数高达UPF100+的防晒原纱,在纱线加有二氧化钛粒子,有效反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首穿可以完美抵挡紫外线,洗后仍能保持高效的防晒能力;另一边则是能够改善体表“微气候”的凉感技术,不仅在材质上选择了犹如吹着冷风扇的凉感原纱,同时通过制造面料表面沟槽肌理,皮肤与面料之间形成无数可供湿汽排出的微小空隙,宛如随身自带除湿机。
图源:蕉内
而且,蕉内还针对不同的场景推出了不同功能的凉皮产品,比如502UV Pro款提供多面硬核防护,适配出汗量大的户外暴晒场景,全天候保持身体干爽舒适;502UV款晴雨两用,采用四级防泼水面料,不仅能防小雨突袭,还能防脏污泼溅,轻松应对夏季的多变天气状况。
此外,针对夏天,蕉内还有一系列细分产品,比如可以提供保湿功能的凉皮肌底衣连衣裙,可以应对日常通勤场景,再比如遮阳帽、冰袖和防晒手套,每一寸肌肤的感受都至关重要。
图源:蕉内
其实凉感防晒技术只是蕉内众多技术之一,蕉内最开始破圈的产品是其在2016年横空出世的“Tagless无感标签”内裤,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内衣中常见的水洗标所造成的不适感。
从无标签内衣开始,蕉内便瞄准了穿着“不舒服”这一个锚点,并且沉淀出了自己的体感科学。在蕉内联合创始人李泽辰看来,体感科学解决的就是够不够舒服、有没有效的基本且终极的问题,它最终带来的是幸福感。
它以温湿度、触感、压力、防护四个维度去衡量产品是否更适宜穿着。比如,久穿后面料温度是否保持宜人、空气和水汽是否能在体表和衣物间迅速找到正确出口以及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受力网能否稳定肌肉支撑关节等等。
在体感上深耕,截至2024年,蕉内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累积起来达到了130个左右。
从热皮到凉皮,从内衣到防晒衣,从解决不舒适到实现更舒适,蕉内从当下的痛点,去探索明天、未来人们穿什么的终极问题。
图源:蕉内
穿什么似乎是件小事,但如果它关乎的是每一分每一秒的舒适感,如果一件衣服能够让人坦然地走出房间重新拥抱夏天,它的价值就不只是一件衣服这么简单,而是触发了新生活方式的可能。
夏天或许难熬,但当你重新整装待发之后,你可能会赞美它。
作者:屈博洋
编辑:田纳西
值班编辑:贾诗卉
来源:有意思报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