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文明对死后的重视,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厚葬成风,盗墓也成风。 历史上有些大规模的盗墓,还是皇帝所默许,如宋代的大收藏家皇帝宋徽宗,因为爱好三代古物,以至于河南、陕西等历朝古都的墓葬纷纷遭殃,夸张到宰相蔡京的儿子蔡绦说:「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 二
一般人不一定清楚考古在做什么,但一提到盗墓,几乎无人不知。 数千百年来封存墓中的异代奇物,激发出小说、电影、游戏中的悬疑奇谈。
黄河文明对死后的重视,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厚葬成风,盗墓也成风。 历史上有些大规模的盗墓,还是皇帝所默许,如宋代的大收藏家皇帝宋徽宗,因为爱好三代古物,以至于河南、陕西等历朝古都的墓葬纷纷遭殃,夸张到宰相蔡京的儿子蔡绦说:「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 二十世纪初,现代科学考古引进中国,当考古学家到河南安阳殷墟发掘时,发现商代国王的陵寝早在宋代便已被盗过一轮了。 过去盗墓者的利器「洛阳铲」,则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工具,这是一种半圆形的铲子,用来探测黄土深处是否有埋藏。 至于那些住在殷墟附近,祖上兼差盗墓的,现在则转为考古队的发掘工人,贡献家传的探墓技巧。
自古至今,盗墓者甘冒禁忌盗发古墓,多是为了墓中的珍奇宝物。 你能想象,有人盗发古墓,不是为了墓中珍宝,而是为了把自己的祖母埋葬进去,这是什么情况? 这个离奇的事件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北宋,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家族视角的记录
2010年5月,陕西西安的考古工作队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 [1]这座墓本身平平无奇,是关中地区常见的土洞墓,也就是利用黄土本身的黏性,直接在地底下挖出土洞般的墓室,周围不加砖砌,类似窑洞(图1)。 墓葬的方向坐东朝西,有别于常见的坐北朝南,西侧墓门外有一个垂直的竖井式墓道,供修筑墓室与下棺之用。
图1 陕西西安范天祐墓,平面图与剖面图。图片出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宋范天祐墓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6期,页25,图2。
墓内的空间不大,东西长2.9,南北宽2.1-2.3米,墓顶塌陷后的残高约2米。 这样的尺寸在关中属于中等之上,空间称不上宽敞,但确实是一间可以容人坐卧室,而非墓坑。 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位低,黄土黏性高,中上之家多半采用这种可以容人的墓室,墓顶高度有时甚至高达三、四米。 至于江南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土质疏松,一般多采用大小仅能容棺的墓坑,周围砌筑严实。 南、北两地由于自然环境差异,流行的墓葬形制也大不相同。
墓主长眠于长方墓室中,尸骨与棺材大多腐朽无存。 墓中出土了一些随葬品,包括雕刻精美的残漆片与玉梳,应该是生活用品。 另外还有三个梅瓶与四件白瓷酒盏,整齐排放在墓室东侧的壁龛前方,应该是祭奠死者的器皿,龛内放着一盒石墓志(图2)。
图2 陕西西安范天祐墓墓室,东壁头龛内的石墓志与前方祭奠的酒盏。图片出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宋范天祐墓发掘简报〉,2017年6期,页26,图3。
这方墓志的尺寸还算不小,长72、宽62.5公分,一看可知墓主人应该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盖顶中央平面刻着「宋故范府君墓志铭」八字(图3)。 志盖采用传统的宇宙图式,以四面呈斜坡状的盝形顶象征四方,分别刻划着代表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与北方的玄武等四神图样,顶部四周环绕着八卦,以表方位。 这位《范府君》似乎没有官衔,不过从墓志石的大小、规整的文字、精细的雕刻看来,又不似一般的农商富户,应是位具有文化资本的社会上层人士。
图3 范天祐墓志铭,志盖与志文,长72、宽62.5公分。图片出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宋范天祐墓发掘简报〉,2017年6期,页38-39,图12-13。
打开墓志盖,细读内容,发现当中记载了一则不寻常的事件。
墓志照例先引介墓主与先世。 墓主范府君,名天祐,字伯祥,籍贯山西太原。 祖上为官宦之家,三代祖先的名字与官衔如下:
祖上三代中,祖父范祚的官职最高,为正八品上「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并代行武功县令(今陕西咸阳),是地方的父母官。 可能因为这样,范祚将家族从太原迁到长安,成为长安人。
范天祐靠着祖父范祚的荫补入仕,取得一个没有品级的小使臣武职,称作「三班差使殿侍」。 荫是宋代士大夫家族子弟入仕的重要渠道,多授予低阶的职位。 因为不满意荫补的武职,范天祐决定参加京师的国子监考试,改授郊社斋郎,在朝廷的祭祀活动中负责执器、洒扫等杂事。 后来调职彭州永昌县尉(今四川郫县),因为追捕盗贼成绩不错,被推荐为普州安居县知县(今四川遂宁)。
墓志接着赞美范天祐在知县任内的洋洋事迹,不但受到当地儒者冯如莹的赞扬,在期满卸任时,邑民更是无限挽恋,依依不舍送行出了三个驿站之遥。 归乡不久,范天祐便罹病去世,时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正月二十一日,享年61岁,由此推算范天祐生于公元989年。 范天祐死后并没有立即埋葬,直到神宗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二日才归葬先茀,此时距亡殁已26年。 这当中有什么隐情吗?
原来,范天祐死后不久,族人便于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忤逆权贵,被人告发冒充范祚子孙取得荫补之事,以致一族被削除官籍,甚至溯及已亡故的范天祐。 墓志原文是这么写的:
至和中,以族人忤权力,发其冒荫,概被除籍。 夫自古强宗大姓,越法踰制,以至追削延于既殁者,诚罪矣。 今 君生平,以若所为而罹若所报,此冥理之尤不可知也。
从《诚罪矣》三字可知,范氏一族应该是罪证确凿,判刑确定。 即便如此,作为一篇旨在称颂死者的墓志,撰写者还是试着为范天祐开脱,认为以他的生平作为不该得到如此的报应才是!
这篇墓志的内容太特别了,竟然如此直白地写出族人犯行。 一般来说,墓志这种歌功颂德的文体,多半赞美死者生前的德行事迹,对那些有碍家族光彩的负面事迹通常隐晦不书。 当提到的冒荫一事,是北宋中期震动关中地区的一桩大案,涉及大批当地的有力人士,连年无法决案,此事在史料中多有记录。
二、朝廷观点的记录
记载最详细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刘敞(1019-1068)的行状,由其弟刘攽所撰。 行状也是一种死者传记,通常由亲近的家族子弟或门生故旧撰写,详细记录其生平事迹。 完成后,再请能文之士根据行状撰写墓志铭,刻石成为正式的纪念文。
刘敞自朝廷奉派至长安三年,在这个周秦故都收集了许多古代青铜器,任满回京师时,满车都是古物,让有相同嗜好的欧阳修(1007-1072)十分羡慕。 除了为人称道的风雅故事,他在长安任内最重要的政绩是揭发范氏一族冒荫之事。 这轰动一时的大案,让刘敞断案严明的声名远播,除了在刘敞本人的行状中有大篇幅描述,也成为一桩案例被记录在南宋初年编成的决狱判案书中。
从中央朝官角度记录下的事件始末是这样的。 [2]长安的豪族范伟,家产巨万,持有已故范祚任武功县令时的黄敕,冒称自己是他的孙子、祖母是他的继室,开启范祚墓葬,将自己的祖母葬入。 还买通擅长文辞的长安士大夫雷简夫(1001-1067)撰写墓碑,以取信于人。 自此之后,范伟俨然成为士族一员,出入公卿之间。 不但规避徭役五十年,还介入地方府县事务,数次犯法被判刑,都有办法赎去。 长安人知道范伟是冒牌货,但畏惧范家权势只能噤声。 地方府县吏员受范伟贿赂,也替他隐瞒。 直到刘敞从中央赴任,调查此事,才让范伟认罪。 可惜碰到皇帝大赦天下,刘敞还没来得及决断罪刑,便被召离开长安。 范伟还想翻供,之后的地方官继续承审此案,前后二年逮补四、五百人作证,最后交付朝廷的御史才得以决案。 范伟虽然被治罪,但碰到朝廷大赦天下,最终也只被杖刑而已。
对于此案,南宋初的决狱判案书有这番评论:范伟的骄横,使人们厌恶恼恨。 但是刘敞审理他冒认官荫,逃避徭役,前后逮捕数百人来作证,却连年不能决断,是什么缘故呢? 应该是因为范伟和他的党羽勾结很深,被逮捕作证的人,也是他的党羽,以致案件难以审查。 即使长安人厌恶他,而官吏却没有敢惩治的,范伟的骄横也可想而知了。 [3]
从以上这些记录可知,范天祐墓志中《忤权力》的族人就是范伟,他冒称自己也是范祚的孙子,以荫取得官籍,从此出入公卿之家。 范氏一族在地经营数十年,形成盘根错节的人际网络,以致案件爆发后在地方上难以议决,因为利害关系人也是当地有力人士,最后必须动用到中央朝廷的御史台。 接下来让我们试着对范家的人际网络抽丝剥茧。
三、范家的人际网络
墓志中的范天祐与文献中的范伟无疑为同宗族人,除了冒荫案件外,关于范伟的事迹难寻,案件中提到的唯一关系人只有雷简夫,其他的人际线索皆出自范天祐墓志。 中古以来,墓志成为社会上层展示人际网络的手段之一,透过知名的士大夫文人与书法家之手,家族的社会与文化资本得以展现。
将墓志与文献中提到的人名,放到「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检索,可得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人,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画成网络图如下(图4):
图4 范家社会网络图,以颜色标示资料来源:紫色来自范天祐墓志,橘色来自CBDB,绿色来自刘敞行状。 作者绘图。
范伟冒荫案件中的关键人物是雷简夫,《宋史》有传,他是所知范家交游网络中唯一享有全国知名度的,也只有他在CBDB中搜寻得到社会关系资料。 [4]雷简夫出自官宦世家,居长安,少时隐居不仕,后来被荐举而当官,曾写信向韩琦、张方平、欧阳修三人推荐苏洵。 [5]雷简夫与朝中士大夫有旧,他替范伟祖母撰写墓碑文,公开宣扬范伟与范祚的关系,让范家提升社会地位,出入公卿之门。
范天祐墓志由长子范璟请托魏璋撰文。 魏璋是名文官,似乎长期在川、陕边区军队中担任文字幕僚。 他替范天祐撰写墓志时可能住在长安一带,后来在神宗元丰四年(1081)居四川因败绩被贬官。 [6]之后转至熙河路(治所在今甘肃临洮)担任西夏边防将帅的「管勾机宜文本」,因功升为「团练使」,官阶正八品奉议郎。 [7]
墓志内文的书法出自平阳勾中庸之手,盖上的篆字则由乡贡进士周冕书写。 这两位书法家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不过从「乡贡进士」的称号可知周冕为地方菁英,他通过州县考试而被荐举,但在京师的礼部试中落败。 至于书写墓志文的书法家勾中庸,没有官衔,不知是否为北宋初知名书法家句中正(929-1002)家族一员?
联姻也是经营家族人际网络的重要方式,范家的婚姻网络如何? 墓志记载范天祐前后四娶,一共生了七名子女,其中长妻生的二子早亡,可见古代婴幼儿的夭折率很高,即便是地方菁英如范家亦然。 范天右在死后26年埋葬时,二女三男皆已成家,有孙男、女共十人,不过男子都没有进士头衔,也没有当官。 倒是二名女婿有所成就:大女婿张元方,官阶职方郎中,二女婿王柏灵是进士。 由此可见,透过嫁女,范天祐与官宦士族建立链接。
其中大女婿张元方有留下一些资料。 范天祐下葬的1075年,他的官阶是职方郎中,为从六品中阶文臣,从地方的角度来说,官阶不低。 更早之前,大约是仁宗统治后期,张元方从正八品著作佐郎升为从七品秘书丞,当时的大臣制文还有保留下来。 文中提到:张元方因之前有罪,暂时不予录用,以为警惕,这次升官是皇帝对他的优渥,要心怀敬畏不再重蹈覆辙。 [8]张元方早年到底犯了什么罪,没有记载,不知是否与妻家的冒荫案件有关。
作为地方豪强,范家特别用力经营与文官、士族之间的人际网络。 一方面结交这些文化精英,一方面透过嫁女建立姻亲纽带。 经过五十年的经营,范家在地方上的势力可想而知,荫补出身的范天祐还被推荐当了地方官,直到死后族人冒荫事才被揭发。
四、墓有重开之日
范伟之所以开范祚墓,将祖母以范祚继室的身份葬入,是因为当时的华北普遍流行夫妇合葬墓,丈夫与妻子、继妻合葬一墓,士大夫、平民皆然。 由于夫妇不会同时死亡,因此墓室可以开启,如山西晋城一座金墓墙壁上所写:「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9]不过妾的身份低微,没有资格葬入,通常另外葬在墓地的偏僻一隅。
平民阶层还流行家族合葬墓,一座墓中有时埋葬十几个人骨,包含至少祖孙三代,埋入时间有先后,有的是捡骨后的二次埋葬。 这些墓葬有时还将家族成员画在墙壁上,包括在世的与死去的,相当热闹,颇有终究要在地下团圆的味道(图5)。 这种子孙昌盛的家族描绘,在华北的平民墓中特别流行。
图5 山西沁源阎福家族墓壁画(摹本),迁葬于1168年。图片出处:郝军军,〈沁源正中村金墓札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7期,页85,图3.3。
合葬墓的盛行,使得华北墓葬必须保留重启的可能,让子孙将后亡者葬入,不可能严密封闭。 许多墓葬在发现时,墓门外虽然以方砖层垒塞住,有的还上了锁,不过这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盗墓者总有办法破门或破顶而入。 墓中有时写着诅咒,希望吓阻盗墓人毁坏坟墓,如山西长治一座葬于1135年的金代墓葬(图6):[10]
元本住屯留县宋村宋三命坟,⋯⋯劝人休毁坏,坏者必定身亡,且记耳。
文辞恫吓,不过这座墓还是多次被盗,随葬品尽失。
图6 山西长治宋荣墓墙壁上书写的诅咒。图片出处:王进先、杨林中,〈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文物》,2003年3期,页45,图2。
有别于华北容易开启的砖室墓或土洞墓,南方地区的作法大不相同。 虽然也流行夫妇合葬墓,不过夫妇分别葬在各自的墓圹中,彼此独立,后亡者直接葬入预留的空室。 葬入后,再将圹室周围以「三合土」砌筑妥当,如果修建得宜,这种方式能有效遏阻盗墓,保护尸骨,《朱子家礼》称之为作「灰隔」。
所谓灰隔,是由石灰、细砂、黏土混合成的「三合土」,有时加以石灰糯米汁浇灌包覆住整个墓圹。 讲究的会层层浇浆,将墓室凝结成一个异常坚固的整体,严密到连一丝隙缝也无,真正是天衣无缝。 像这样的坚固墓室,不仅古代盗墓者束手无策,即使现代考古工作者有时也难以下手。 附带一提的是,这种灰隔能有效将墓圹与外界阻绝,空气难以进入,再结合防腐技术,有助于尸体保存,有些发现时体肤甚至还有弹性。 [11]从南宋开始,由于朱熹一派的鼓吹,作灰隔在气候潮湿、土壤疏松的南方成为流行。
图7 福建福州的南宋黄升、赵与骏、李氏墓,墓圹的分层结构,四周以三合土包覆。图片出处: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升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页5,图3。
代表例证是福建福州的南宋黄升(1227-1243)墓,她嫁给南宋宗室赵与骏(1223-1249),十七岁新婚不久便亡故。 黄升、赵与骏、赵与骏继妻李氏三人的墓一字排开,丈夫居中,黄升与李氏分居右、左。 墓葬最内层是木棺,其次是砖椁,最外层砌以石板,最后在墓圹上下及四壁包覆三合土(图7)。 三座墓中,只有李氏所在的左墓有盗洞。 黄升墓不但没被盗,连随葬的衣裳、妆夽都保存良好,见证宋代丝织品的高水平。。
图8 黄升墓出土的镶花边褐黄色广袖罗袍。图片出处: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升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图版1。
值得注意的是,黄升的父亲与赵与骏的祖父都是黄榦(1152-1221)的弟子,黄榦则是朱熹(1130-1200)的门人兼女婿,这三座墓应该反映出《朱子家礼》的规范。 本来是因应南方潮湿气候,为了防止水浸而采用的灰隔,修筑妥当的话,也能有效保护墓室不被盗掘。
五、结语
为了金银财宝而盗墓,古今中外皆然; 但也有些盗墓的原因,只出现在特定的时空当中。 为了取得官籍而盗发墓葬,将自己的祖母葬入以冒充别人子孙,今日看来匪夷所思,大概只有在荫补作为重要登仕管道的宋代会出现。
将出土的范天祐墓志与文献中的刘敞行状内容相比对,也不是没有疑点。 首先,墓志以《忤权力》来概括此案件,似乎提示族人范伟与朝廷官员有过节。 其次,在重视家族人伦的宋代,范伟擅自盗开范祚墓,难道身为范祚直系子孙的范天祐坐视不管? 最后,范天右正式下葬时,事件已过二十多年,风波应已平息,为何文臣魏璋写墓志铭时还不忘「揭发」这则不光彩的过去?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范天祐子孙认为自己这一支受到不合理的牵连与对待,试图利用墓志表白。 总之,若魏璋选择隐晦不书,我们便永远不会知道这位范天祐与文献记载的范伟来自同一家族,二人皆以荫补取得出身,也皆因范伟冒荫案件而受惩罚。
时至今日,文化资产保护法日益成熟,无论什么原因而盗发古墓都是破坏行为,会因此而吃上官司,更别说是窃取墓中的古物对外贩售。 为了遏止盗墓破坏,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已经声明不再购藏来路不明的文物。 不过各种盗墓小说、游戏、电影,仍将持续流行,满足人们穿越时空、窥探过去的好奇心。
注脚 :
[1]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宋范天祐墓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6期,页23-40; 郭永淇,《北宋范天祐墓志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6期,页42-46。
[2] 刘攽,《彭城集》,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卷35「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页21b-22a。 台北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置,汉籍全文数据库,https://reurl.cc/lQAgg6,2024/6/7检索。
[3] 郑克编撰,刘俊文译注点校,《折狱龟鉴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卷8「刘敞被召」,页483。
[4] 脱脱编,《宋史》,卷278,页9464。 「汉籍全文数据库」,https://reurl.cc/r9ArrN,2024/6/10 检索。
[5] 邵博撰; 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15,页118-121。 「汉籍全文数据库」,https://reurl.cc/6vx7vy,2024/6/10 检索。
[6]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10之7。 「汉籍全文数据库」,https://reurl.cc/jWo3W1,2024/6/10 检索。
[7] 昌彼得、王德毅、《宋人传记资料索引》,页4240。 「汉籍全文数据库」,https://reurl.cc/DjE4jm,2024/6/7 检索。
[8] 沈遘(1025-1067),《西溪集》,四库全书本,卷6,页11b。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画」,https://reurl.cc/ezALzM,2024/6/10 检索。
[9]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城博物馆、高平市文物保护中心,〈山西高平汤王头村金代墓葬〉,《华夏考古》,2020年6期,页37-44。
[10] 王进先、杨林中,〈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文物》,2003年3期,页43-51。
[11] 霍巍,〈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成都:巴蜀书社,2010),页511-529; 霍巍,《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页530-547。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