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兴盛的年代,路遥正是这个时期重要作家,但是他只活了42岁,却激励了中国亿万青年,为何自己却过得“一塌糊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兴盛的年代,路遥正是这个时期重要作家,但是他只活了42岁,却激励了中国亿万青年,为何自己却过得“一塌糊涂?”
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和广播剧《平凡的世界》曾风靡一时,他作品中的人物高加林,孙少安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
在路遥去世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是书店中的畅销书,他笔下的故事依然能为文学青年们津津乐道,他的人生之路依然鼓舞着许多年轻人,他依然是这个文坛不能忽视的存在。
1992年元月,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面临换届,路遥是拟定的主席人选。
他跟朋友们敞阔地聊天,到兴头上,信誓旦旦:“作协要成立一个公司,五个委员会,每年搞一次大赛奖,报名费就能挣不少”。
朋友们问他下一步作品,他看了朋友一眼,一字一句地说:“你小看我,这次,我不仅要在国内获奖,还要拿国际大奖。”
然而还没等获奖,路遥便离开了这个世界,1992年8月1日,西安到延安的火车正式开通。
8月6日清晨,与陕北割舍不开的路遥,孤身一人离开他在西安的家,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火车。
这时候路遥已经重病缠身,就在快到延安的时候,路遥病倒了,被人们抬着走下火车,随后就住进延安地区人民医院。
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医生们用尽各种方法治疗路遥的肝病,但却不见效果,进入9月份,病情一天天加重的路遥苦不得不转入西京医院治疗。
虽然有医院的全力抢救,1992 年 11 月 17 日早晨 8 点 20 分,路遥走完了他 42 年的人生旅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次日晚,妻子林达匆匆飞回西安,着手料理丈夫的身后事。
林达和路遥在路遥逝世3个月前,两人签了离婚协议,他们相识在延川插队时期,当时平时话不多的路遥,一般不爱与人交流,但是他喜欢和北京的知青交往。
在与插队的优秀北京知青像陶正,张五爱,孙立哲等等清华附中的学生交往过程中,路遥受益匪浅,是他们为路遥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路遥感觉,他不再是黄土高坡的一个农民后生,他的人生,可以开始一种全新的征程。
所以,当只有19岁,属兔子的北京知青林达,出现在路遥眼前的时候,路遥也立即将这个清瘦,白净,文质彬彬又待人和气的女孩印在了心里。
当时的路遥对北京女知青的倾心,不仅仅是在意她们的外表和性格,更多的则是被她们的学识,心胸,视野所吸引。
之后路遥和林达在好友曹谷溪撮合下在一起,他们分别写了散文发表,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向世人宣布,她与路遥的爱情之旅步入大道,林达和路遥相爱两年后结为伴侣。
只可惜,俩人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差的太远,路遥许是小时候遭受的饥饿之苦仍在心头作祟,他在物质上对女儿绝不克扣,女儿要啥,他给买啥。
最后他与妻子林达已经达成离婚协议,林达放弃一切回北京联系工作调动,路遥强烈地爱着这个世界,而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显得那么孤独。
贾平凹说: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而路遥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在陕北的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的一个小村子,王家堡虽然小,却是古老的。
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襁褓中的路遥,或许已敏感地感知到黄土窑洞里弥漫的气息 —— 那是泥土的味道混杂着挥之不去的 "苦",这苦难的 "苦",贯穿了路遥整个童年时光。
作为家中的长子,路遥没有得到父母更多的呵护和关爱,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很普遍的生存状态。
路遥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弟弟妹妹一个接一个的出生了,王玉宽家中的生活更加拮据,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全家人只有一床被子,孩子们已经到了懂得羞耻的年龄,还穿不上一条裤子,完全是“叫花子”状态。
1956年,路遥7岁,当时的名字叫王卫国,或者,还没有人这样称呼他,他的小名叫“卫儿”,这一年,因为两个弟弟的出生,家里实在没有办法养活当时已经有四个孩子,就决定将路遥过继给延川县他的大伯家。
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
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单飞反对,在同学有限资助下上了初中,食堂的伙食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连丙菜吃不起。
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
而路遥从小不敢到男孩子堆里玩,因为穿的裤子裤裆补了好几遍,一玩可能就崩开了,这让他非常羞涩,自卑。
看书,是路遥最大的爱好,虽然吃的穿的比县城同学差,但是,路遥的书读得比任何一个孩子都多。
当许多孩子还不知道《三国演义》是本什么书的时候,这个当时叫王卫国的孩子却能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三国演义》里精彩片段。
然而在196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路遥被革职,重新回到农村,这件事对路遥的打击非常大,转眼到了70年代,路遥在各大编辑出版社发表了多篇诗歌,“路遥”这个笔名从此开始正式使用。
机遇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路遥不久后便因为文采好被调到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但他的身份仍然是农民。
1973年夏天,路遥历经重重困难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他个头不高,看着敦实厚道,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
“匈奴须”被仔细刮掉,脸青亮青亮的,嘴角透露着微笑,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1977年路遥毕业后留在《陕西文艺》当编辑,与林达结婚后,生下女儿路远,这时候陕西作家群,人人都憋了股子狠劲儿,要拿出好的作品来。
《人生》的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路遥没有被掌声与鲜花所埋没,路遥是清醒的,1982年路遥离开了《延河》,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之后路遥相继出版了不少名作,直到1985年秋天路遥进入陈家山煤矿,一年后,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完成了初稿,接着第二部,第三部相继问世。
1991年,路遥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斩获了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受到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欢迎。
他耗时6年时间完成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终于获得了认可,然而此时的路遥除了女儿几乎一无所有。
路遥虽已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却激励中国亿万青年……
来源: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