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宣传的“广角镜”|光影故事 ·「文末有礼」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8:51 2

摘要:1999 年 1 月 23 日,上海一中院的第五法庭内,庄严肃穆中透着几分新奇,几台“陌生”的直播设备静静伫立在法庭。审判长敲响法槌,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正式开庭——这场看似寻常的庭审,正通过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栏目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法庭内外”栏目,化作电

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30年光影长卷的第十九卷。

1999 年 1 月 23 日,上海一中院的第五法庭内,庄严肃穆中透着几分新奇,几台“陌生”的直播设备静静伫立在法庭。审判长敲响法槌,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正式开庭——这场看似寻常的庭审,正通过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栏目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法庭内外”栏目,化作电波飞入千家万户。

摄像机镜头紧紧瞄准了肃穆的法庭现场。

“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全体起立。”话音刚落,身着法官服的审判长和两位审判员依次入庭。

旁听席上,不少市民正襟危坐,目光中既有期待也有好奇。这场庭审,就像是面向公众的一场法治宣传公开课,也是切实检验审判人员平时开庭审理基本功的一次考试,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新奇的,对于法官、律师、当事人来说也是从未经历过的场面。

“首先,请原告陈述诉讼请求。”面对镜头,审判长平静而不失威严地说道。阐明各自观点后,法庭进入举证、质证阶段,在法官的引导下,原、被告分别对各自权利、侵权行为认定等列举证据。电视荧屏前,无数上海市民第一次完整目睹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的全过程。

1998年参与上海广播台“法庭内外”节目直播

为了这场“破冰之旅”顺利进行,合议庭的法官们做了大量准备:在法庭上既要使用法言法语,也要注意语言的通俗,使老百姓易懂,易接受;对证据的大屏幕投影显示进行强化训练,使老百姓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证据,了解事实真相;保证庭审程序流畅,使老百姓明白如何打官司,为他们提供一个法庭公开审理的样板……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力求完美。

庭审间隙上海一中院法官以案论法

庭审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最终,原、被告在合议庭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直播取得了圆满成功。众多新闻媒体对此次庭审直播作了宣传报道,不少观看直播的市民表示,“原来觉得法院开庭很神秘,电视直播让我们不到法院也能近距离接触法庭工作,真是生动新颖的‘普法’形式。”

部分刊登报纸

这场直播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法治涟漪持续扩散。

2008年率先尝试网络直播案件庭审促进司法公开

2008 年 4 月 8 日,在上海一中院,第21法庭以及东方网、上海法院网同步“开庭”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案。这一次,镜头从电视转向网络,上海法院首次尝试通过网络图文与视频,完全无延时地与庭审同步直播案件审理现场,并回答网友提问。在庭审辩论阶段,两位律师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引发了法庭外网民们的热烈讨论,“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直播”“对原被告的每次发言时间有没有限制”……“网友们”在线观看视频直播,纷纷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和建议,负责与网友互动的法官们实时回答了提问。热烈的气氛让这场庭审不仅是一场审判,更是一场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网络直播庭审,是一种很好的法治教育方式,有着良好的普法教育作用。”当时的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南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评价。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庭审直播逐渐从司法创新举措发展为常态化机制。电视、网络直播齐头并进,成为受众了解庭审的日常渠道。2014年,上海一中院的官方网站开设“庭审直播”专栏,市民们动动鼠标,案件信息一目了然,庭审进程清晰可见。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上海一中院敏锐把握传播规律,2015年3月13日,“上海一中法院”微信公众号推送首篇文章,率先开启移动端司法服务、普法宣传新纪元。当传统普法模式遭遇数字化转型挑战,如何让艰涩的法条转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成为新时代普法工作的核心命题。

10年间,上海一中院先后策划打造“欣法官”系列普法品牌,公开出版3本“欣法官”普法读本;挖掘与民生密切相关的200多个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电视、新媒体立体报道,并转化为法律通识读本《身边法律事》。

推出《微课程》《开庭》《法通识》《家事法官说》《执行那些事》等多个风格鲜明的普法栏目,形成“短视频+图文+直播”的内容矩阵,“上海一中法院”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众多受众口中“最爱看的普法公众号之一”,累计吸引110万粉丝关注,成为全国法院系统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之一。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