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季病毒嚣张"。2025年4月,全国各地医院呼吸科门诊人满为患,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2%。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新冠病毒是否卷土重来?为何三年后仍未完全摆脱它的阴影?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季病毒嚣张"。2025年4月,全国各地医院呼吸科门诊人满为患,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2%。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新冠病毒是否卷土重来?为何三年后仍未完全摆脱它的阴影?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哨点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3月上升17.8%,其中新冠病毒变异株占比达到63.2%,远高于流感、腺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这一数据令人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低估了新冠的持久威胁?
早在2020年,许多专家就预测新冠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成为季节性传染病。五年过去了,这一预测正逐渐变为现实。根据中国呼吸病学会统计,2023年至2025年间,我国每年春季和冬季都会出现新冠感染的小高峰,且病毒不断变异,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
"新冠病毒的演变路径与季节性流感惊人相似,但传播速度和变异频率更高。"——《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如是指出。
此次监测到的新冠变异株究竟有何特点?据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调查,当前流行的变异株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发热患者比例达87.3%,但重症率仅为0.8%,远低于疫情初期的重症率水平。这意味着病毒在适应人类的过程中,正逐渐降低致病性,但提高了传播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冠感染高峰与季节性因素密切相关。4月全国平均气温波动较大,南方地区多雨潮湿,北方地区温差大,这些气候条件为呼吸道病毒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同时,随着社会活动全面恢复,人员密集场所增多,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我国人群已形成较高水平的免疫屏障,但免疫力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据统计,完成基础免疫接种后12个月,抗体水平平均下降68%,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抗体下降更为明显。这解释了为何在高疫苗接种率背景下,仍会出现感染高峰。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对新冠的警惕性明显下降。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2022年,公众戴口罩频率下降了76%,日常消毒习惯保持率仅为23.5%。这种防护意识的松懈,无疑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
从临床表现看,此次流行的新冠变异株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和乏力,多数患者3-5天可自行缓解。然而,部分患者会出现长达2-3周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仍具有较强传染性,这增加了疾病控制的难度。
面对2025年4月这波新冠感染高峰,我们应如何应对?专家建议,虽然绝大多数感染为轻症,但仍需重视防护。在密闭空间尤其是医院、养老院等场所,建议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手卫生,减少触摸公共物品后直接接触口鼻眼的机会。
对于高风险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孕妇,建议考虑接种针对新变异株的加强剂量疫苗。最新研究表明,更新的疫苗对当前流行株的保护效力可达78.6%,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此次哨点监测数据提醒我们,新冠病毒已从突发疫情转变为常态化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增加,未来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可能会更加频繁。因此,建立高效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机制至关重要。
有趣的是,从中医角度观察此次流行特点,多表现为"风热犯肺"或"湿热内蕴"证候。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材,如绿豆、薏米、莲子等,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但需强调的是,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回顾过去五年的抗疫历程,新冠从未真正"结束",而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2025年4月的这次监测数据告诉我们,与其期待病毒消失,不如学会与之共存。通过科学防护、合理就医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安全生活。
当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传染性强但致病性相对较弱,多数人无需过度恐慌。重点是保护特殊人群,维持基本防护意识,并支持公共卫生系统持续监测病毒变化。毕竟,应对传染病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需要科学认知、合理防护和社会共同参与。
在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既不恐慌也不麻痹,保持适度警惕,享受春日美好时光的同时,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12期《新冠病毒变异株演变特点及流行趋势》、《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年2期《新冠后遗症临床特点及康复建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5年3期《2024-2025年度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报告》、《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年11期《新冠疫苗接种后免疫持久性研究》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