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天,家人们,你们听说了吗?松下,对,就是那个咱们小时候家里电视、洗衣机都可能是他家的那个松下,居然官宣不玩光伏和储能了!这消息一出来,简直像一颗炸雷,把全球供应商的邮箱都给炸翻了。
我的天,家人们,你们听说了吗?松下,对,就是那个咱们小时候家里电视、洗衣机都可能是他家的那个松下,居然官宣不玩光伏和储能了!这消息一出来,简直像一颗炸雷,把全球供应商的邮箱都给炸翻了。
我当时正站在宁夏腾格里沙漠边上,看着那一片片望不到头的太阳能板,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无人驾驶的小车车在那跑来跑去搞清洁,远处还在吊装更牛掰的钙钛矿叠层电池,那场面,啧啧,简直就是未来能源的科幻大片。
可就在这科幻大片上演的同时,东京那边,松下的股价居然还涨了3.2%!资本爸爸们这是用钱投票,给松下这波-壮士断腕-点赞呢。
这一幕,简直就是过去十年光伏圈风云变幻的最好缩影,太魔幻了,有没有?
扒一扒松下这四十多年的光伏血泪史,你会发现,他家走下坡路的时间点,跟全球光伏产业中心往咱中国转移的节奏,简直是神同步。
想当年,1984年松下搞出转换效率16%的非晶硅电池那会儿,咱们国家的光伏产业还在实验室里当-宝宝-呢。
等到2010年,松下在美国布法罗建厂,想搞本土化生产,那时候无锡尚德的施正荣老板刚当上中国首富,风光无限。
再快进到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都跌到0.15美元一瓦了,简直是-白菜价-!而咱们隆基绿能在银川的基地,单晶硅棒都做到12英寸那么大了,全球最大,一公斤硅料能切出来的片子,比日本主流产品多出27%!这你追我赶,不,应该说是咱-弯道超车-的戏码,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子在PK。
-过去三年光伏行业简直是天翻地覆,大尺寸电池技术一出来,逼得大家伙儿都得砸几十亿美金升级生产线。
-这是前松下太阳能业务总监Mukesh Sethi离职时说的真心话,一下子就戳到了日本制造业的痛点。
你想想,咱们中国这边,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一起发力,182mm的硅片,良品率在一年半里头,就从83%干到了98%!而松下的HIT电池呢?卡脖子了!给他们供应关键设备的ULVAC公司,一台真空镀膜机要等14个月才能交货。
而咱们中国的设备商捷佳伟创,同款设备不仅5个月就能到手,价格还只有日本货的六成!这种创新效率上的差距,在硅片厚度挑战150微米这个技术坎儿上,直接就成了-生死劫-:日本人还在那儿算计着提升0.3%的效率划不划算,咱们中国的工程师团队已经在生产线上把100微米的硅片强度给验证明白了。
这速度,简直是-你还在新手村,我已经快通关了-!
再往细了看成本,那更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零碳产业园,协鑫科技搞的FBR颗粒硅项目,生产一公斤硅料只要18度电,比松下用的老法子(西门子法)省了72%的电!更狠的是宁夏宝丰集团,他们用-绿氢-来造硅,直接把光伏产业链的碳排放干成了负数,你说牛不牛?反观松下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就算用进口的多晶硅料,综合成本每瓦还是要比咱们头部企业高出0.04美元。
这0.04美元是啥概念?差不多是2023年光伏组件平均毛利润的两倍!当整个行业都卷到-一瓦只赚五分钱-的极限求生模式时,日本企业那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反而成了拖后腿的奢侈品。
不过啊,这场产业大洗牌里,真正值得咱们深思的,可能是一些被大家忽略掉的战略转折点。
记得2015年,咱们国家搞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时候,日本经济产业省还有官员觉得这是在-瞎折腾,搞低端产能重复建设-。
结果呢?当初被看不起的这个政策,硬是催生出了现在全球最大的光伏装备产业集群!从晶盛机电的12英寸单晶炉,到迈为股份的HJT整线解决方案,中国光伏设备的自给率,从2010年的32%一路狂飙到2023年的92%!这种整个产业链一起升级打怪的模式,在2022年欧洲闹能源危机的时候,威力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当时松下因为EVA胶膜断供,被迫停产,而咱们的福斯特材料,两个月内就新建了三条生产线,市场份额直接干到了全球58%!这叫啥?这就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站在这个产业大变革的时间点上回头看,松下的黯然离场,感觉就像是旧能源时代奏响的最后一曲悲歌。
当我在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看到一群群机器人在那儿用毫米级的精度安装双面组件时,我突然就明白了中国工程院罗琦院士说的那句话:-这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一场由数字孪生技术和模块化制造驱动的工业范式革命。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咱们中国光伏企业已经把从石英砂到逆变器这14个主要环节的极限制造能力都给拿捏得死死的了。
这种深不见底的产业生态,正在把光伏制造业打造成像-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那样的高科技产业。
这场变革的浪潮,还在向更远的地方扩散。
在沙特红海新城项目现场,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配上隆基的Hi-MO 5组件,搞出来的-光储一体-解决方案,比起松下三年前提供的方案,一度电的成本直接下降了41%!还有印度古吉拉特邦的Adani光伏园区,咱们中国企业玩的-光伏+-模式,已经搞出了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23种新花样。
这些脑洞大开的玩法,可能就是对松下公告里那句-我们坚信太阳能未来-的最好回应吧——未来确实是太阳能的,但玩法已经迭代升级了!
盯着电脑屏幕上松下股价那起起伏伏的K线图,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去大阪光伏研究所参观的情景:那些穿着一尘不染防尘服的工程师,正拿着小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电池片上的银栅线。
那种对极致工艺的追求,确实让人佩服,但也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生不逢时-的悲情。
当产业变革的大潮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一起发力的时候,你单打独斗,技术再牛,也顶不住这浩浩荡荡的工业化浪潮啊。
可能就像长江证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师邬博华说的那样:-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功或失败的问题,这是制造文明更新换代的必然结果。
-
此刻,沙漠里的光伏矩阵已经融入夜色,但监控大屏幕上跳动的发电数据还在不断刷新纪录。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能源转型时代,咱们中国的光伏大军,正用每度电0.024美元的发电成本,书写着新的产业传奇。
当我们遥望地平线上即将升起的那轮-钙钛矿太阳-时,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施正荣二十年前的那句豪言壮语:-给我一片沙漠,还你一个永恒的能源油田。
-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梦想,正在新一代光伏人的手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未来可期,必须的!
来源:真寒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