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遭遇逆风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9:41 1

摘要:近日,不少小米SU7 Ultra的车主因为选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联名要求退车,该事件数次登上微博热搜。尽管小米此前进行了道歉并表示通过积分进行补偿,但消费者并不满意。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流量载舟亦覆舟。以破界者之姿闯入车圈,成为顶流的小米,如今正遭受考验。

近日,不少小米SU7 Ultra的车主因为选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联名要求退车,该事件数次登上微博热搜。尽管小米此前进行了道歉并表示通过积分进行补偿,但消费者并不满意。

从3月底的安徽交通事故,到未经与车主沟通锁定马力,再到“碳纤维挖孔机盖”维权,小米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任考验。

小米YU 7上市在即,能否渡过眼下难关,重塑在消费者心里的形象,是这个车圈新人当前的难题。

沉默许久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也在近期重新恢复微博更新,这一行为被认为是为小米YU7上市预热做准备。只是,他还是需要直面上述风波,给用户一个交代。

小米的当前挑战也给行业一些启示,卷营销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汽车行业仍然要回到安全本质,在营销之外,车企更需要注重理性进化。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狂奔多年后,走向规范发展的必经之路。

风波不断

近两个月的小米汽车,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连陷入争议当中。

最近的一桩则是“碳纤维挖孔机盖”维权风暴。起因是首批小米SU7 Ultra的车主提车之后,迫不及待地测试了自己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结果用鼓风机一吹才发现,放在机盖上的纸巾丝毫不动。

要知道,在选装时,这是一项顶级跑车才会配备的“黑科技”,可以实现“双风道高效导流”,即可以实现散热与动力下压两项功能。

雷军曾在直播中表示:“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小米汽车官网此前的宣传中也将其描述为“赛道级散热设计”,甚至宣称该设备可以让刹车散热效率提升15%。

类似的表述,让用户认为该配置是复刻纽北原型车的功能件,直接吸引用户们为此激情下单。此前,小米在官方微博表述,“碳纤维挖孔机盖”的选配率达到了63%。

一系列的测试让已经提车的车主和准车主们大失所望。截至目前,准车主们晒出的维权群中已有超过300人。

对此,小米汽车方面也发布致歉声明,称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对于购车车主,小米早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以表诚意,但未提及是否可以退车。

对于这一方案,不少车主并不买账。有车主对华尔街见闻表示,“这是一个信任问题,可以接受仅仅是一个装饰并没有实际作用,但不能接受被欺骗。”

除了实际的权益受损,对于50万元以上的车型的消费群体来说,他们也更加在乎情绪价值,而这一次伤害的,恰好就是情绪价值。

已经有车主委托律师进行维权。而针对以上争议,有律师表示,若经营者对商品性能、功能的描述与实际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若市场监管部门认定虚假宣传成立,小米汽车可能面临相应的罚款。

华尔街见闻则了解到,小米汽车给车主的最新解决方案,是可以与客服沟通退订,但定金不退。如果车主仍愿意提车,也需要在60日内沟通继续生产,否则视为无提车意愿,订单随即协商取消。

5月12日,有一些车主收到了对接客服的反馈。客服表示,申请退车的订单不会继续生产,预计交付周期不再具有参考性,原预计交付周期作废。

不少车主对于定金无法退回表示不满。

除了挖孔机盖之外,这辆车最近还陷入了锁马力争议。

上市之时,这款车的卖点是“1548匹马力、零百加速1.98秒”,但在最近的OTA中,有车主发现,日常驾驶模式下车辆马力被限制至900匹,零百加速性能大幅下滑至2.78秒,解锁全功率需要支付数千元参加赛道考核。

之后,小米又是道歉,表示收到反馈后,已暂停了这次推送。不过,与前面的碳纤维挖孔机盖相比,小米在此前就表示解锁最大马力需要“专门的培训和解锁流程”。

作为新能源汽车圈最后一位入局者,小米从上市以来的一举一动,都被放置在聚光灯之下,这是多少卷营销的车企们学不来的。但如今,吃完流量的红利之后,小米也没有躲过流量的黑洞。

在互联网造神与弑神的周期当中,小米和雷军也需要直面用户质疑,践行此前承诺的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持续积累用户口碑。

智驾争议

小米的这一轮至暗经历,还得从四十多天前的那一场车祸说起。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造成驾驶人和两名乘客死亡。

消息传出后,“小米回应SU7高速上碰撞爆燃”等相关话题也一度冲上热搜,网友关于该事件中小米智驾以及车门锁死的疑点展开讨论。

事故发生两天后,小米公司发言人公布了事发时的车辆行驶数据。根据小米披露,事故前,车辆处于智驾开启状态,车速维持在116码,但驾驶员手脱离了方向盘,系统对此进行了提醒;事故发生时,智能驾驶在事故发生前2-4S左右发出预警,同时减速,驾驶员接管,开始转向减速、避让,但未能实现刹停或换道,车辆以97km/h时速撞上水泥护栏。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场事故之后,众多争议如今依旧悬而未决。比如事故中小米SU7检测到了障碍物开始减速,但未公布是否触发AEB刹停;事故后车辆起火原因、车门能否打开等,小米也并未解释。

事故之后,小米的股价从今年最高59.45港元/股,一度跌至36.05港元/股,区间跌幅近4成,市值跌破1万亿港元。

小米的事故也成为了监管更严格的导火索。让行业原本高调宣传的智能驾驶开始刹车,纷纷改为“辅助”字样,并强调这一功能的边界。

4月1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公告,称已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位代表参加会议。

该公告中还特别要求车企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在上海车展前后,不少车企和供应商们,曾连夜修改PPT,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并撤掉相关宣传海报等。

有不少车企此前就通过智驾能力的不同来定义不同版本,这一次,均对表述进行了修改。比如,理想对于上海车展的新车,此前表述是“智驾焕新版”,修改之后则是“智能焕新版”。

对智驾进行改名的车企中,亦有小米。小米方面表示,这一修改是响应国家的号召。

经历过这一事件,所谓高阶智驾回归到了智能辅助驾驶的理性阶段。卷安全,成了车企们的新方向。

上海车展期间,华为联合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岚图、深蓝汽车、北汽、阿维塔、赛力斯、奇瑞汽车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最近,一系列的变化也传导到了销售端。就算在主打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新势力品牌门店,关于这一功能的宣传物料也不见了,销售们也不再主动将这一功能作为主要卖点。

回归本质

作为最后一位入局的新势力,小米决定造车时,外界对其能否成功就捏了一把汗。

直到小米SU7上市前,市场对于小米造车能否成功也质疑声不断,认为这个造车圈的新人,很难一炮而红。

后面的故事打破了外界的疑虑,待小米SU7正式上市之后,便一直是顺风顺水,订单、股价、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交付第1辆车到交付量达到20万辆,小米用时不到一年,也成为了国内新势力中达成这一目标最快的品牌。

小米市值也从小米SU7前徘徊在15港元/股,一路上扬,至今年年初来到59.45港元/股,一年内市值飙升超1.15万亿港元。其中增长的市值,主要来自对汽车业务的乐观预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乐观情景下,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将实现超预期增长,其市销率有望达到3.5-4倍,目标价可能达到75-85港元,对应的目标市值为1.7-2万亿元人民币。

但在悲观情景下,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增长不及预期,其市销率可能保持在1-1.5倍,目标价可能降至25-40港元,对应的目标市值为625-950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到,小米市值变化的关键变量仍是汽车业务,这取决于汽车能不能持续热销下去。

而最近的一系列风波打破了小米的热销神话,也影响着后续车型的发布节奏。

上个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环比下降3.4%至2.8万辆,首次出现负增长。当然,短期交付量的下滑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小米此前就积累了不少订单,眼下并不愁交付。

但对新车节奏的影响似乎是当前最紧要的事。3月底的事故之后,在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不见雷军和小米下一款新车YU7的身影。根据此前雷军的披露,这款车将在今年六七月上市。

而按照行业惯例,年中发布的新车会在4月下旬的上海国际车展亮相。

雷军最近恢复更新社交媒体,被认为是为了之后发布新车做准备。但在此之前,小米面临的挑战依旧是如何重新获得用户的信任。

并且,当前面临的信任危机和此前行业对其担忧都不相同。信任危机是建立起来更为困难与漫长的软实力,影响范围又极其广泛。毕竟,一旦用户不再信任,订单也不会再流进,别的方面的考验自然也不存在。

开始造车之时,雷军表示,“我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如今,一语成谶。雷军和小米的声誉,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当前的危机与挑战,揭示了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的不同。尽管如今的智能汽车会像曾经的智能手机一样,频繁更新改款,但与手机相比,造车始终还是一门慢生意,且更加考验这个工具边界与下限。

从智驾表述的转变来看,小米经历的危机也成为了行业营销的转折点。造车不再是从互联网跨界而来的一群人卷营销,讲故事,而是要让造车回归工业本质,回归工具理性。

这场危机展示的也不仅是小米的短板,更是让整个行业开始思考,如何在激进技术与保守安全、流量狂欢与信任沉淀、规模扩张与品质把控之间找到平衡。

眼下,小米面临的命题不再是“再造一个爆款”,而是要重新思考汽车这项工具与人本身之间的紧密关系,真诚面对用户,不留信任隐患。之后,才能走向高端,走向全球,“通过15—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公司”的梦想,才能实现。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流量载舟亦覆舟。以破界者之姿闯入车圈,成为顶流的小米,如今正遭受考验。

近日,不少小米SU7 Ultra的车主因为选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联名要求退车,该事件数次登上微博热搜。尽管小米此前进行了道歉并表示通过积分进行补偿,但消费者并不满意。

从3月底的安徽交通事故,到未经与车主沟通锁定马力,再到“碳纤维挖孔机盖”维权,小米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任考验。

小米YU 7上市在即,能否渡过眼下难关,重塑在消费者心里的形象,是这个车圈新人当前的难题。

沉默许久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也在近期重新恢复微博更新,这一行为被认为是为小米YU7上市预热做准备。只是,他还是需要直面上述风波,给用户一个交代。

小米的当前挑战也给行业一些启示,卷营销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汽车行业仍然要回到安全本质,在营销之外,车企更需要注重理性进化。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狂奔多年后,走向规范发展的必经之路。

风波不断智驾争议回归本质

作为最后一位入局的新势力,小米决定造车时,外界对其能否成功就捏了一把汗。

直到小米SU7上市前,市场对于小米造车能否成功也质疑声不断,认为这个造车圈的新人,很难一炮而红。

后面的故事打破了外界的疑虑,待小米SU7正式上市之后,便一直是顺风顺水,订单、股价、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交付第1辆车到交付量达到20万辆,小米用时不到一年,也成为了国内新势力中达成这一目标最快的品牌。

小米市值也从小米SU7前徘徊在15港元/股,一路上扬,至今年年初来到59.45港元/股,一年内市值飙升超1.15万亿港元。其中增长的市值,主要来自对汽车业务的乐观预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乐观情景下,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将实现超预期增长,其市销率有望达到3.5-4倍,目标价可能达到75-85港元,对应的目标市值为1.7-2万亿元人民币。

但在悲观情景下,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增长不及预期,其市销率可能保持在1-1.5倍,目标价可能降至25-40港元,对应的目标市值为625-950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到,小米市值变化的关键变量仍是汽车业务,这取决于汽车能不能持续热销下去。

而最近的一系列风波打破了小米的热销神话,也影响着后续车型的发布节奏。

上个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环比下降3.4%至2.8万辆,首次出现负增长。当然,短期交付量的下滑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小米此前就积累了不少订单,眼下并不愁交付。

但对新车节奏的影响似乎是当前最紧要的事。3月底的事故之后,在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不见雷军和小米下一款新车YU7的身影。根据此前雷军的披露,这款车将在今年六七月上市。

而按照行业惯例,年中发布的新车会在4月下旬的上海国际车展亮相。

雷军最近恢复更新社交媒体,被认为是为了之后发布新车做准备。但在此之前,小米面临的挑战依旧是如何重新获得用户的信任。

并且,当前面临的信任危机和此前行业对其担忧都不相同。信任危机是建立起来更为困难与漫长的软实力,影响范围又极其广泛。毕竟,一旦用户不再信任,订单也不会再流进,别的方面的考验自然也不存在。

开始造车之时,雷军表示,“我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如今,一语成谶。雷军和小米的声誉,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当前的危机与挑战,揭示了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的不同。尽管如今的智能汽车会像曾经的智能手机一样,频繁更新改款,但与手机相比,造车始终还是一门慢生意,且更加考验这个工具边界与下限。

从智驾表述的转变来看,小米经历的危机也成为了行业营销的转折点。造车不再是从互联网跨界而来的一群人卷营销,讲故事,而是要让造车回归工业本质,回归工具理性。

这场危机展示的也不仅是小米的短板,更是让整个行业开始思考,如何在激进技术与保守安全、流量狂欢与信任沉淀、规模扩张与品质把控之间找到平衡。

眼下,小米面临的命题不再是“再造一个爆款”,而是要重新思考汽车这项工具与人本身之间的紧密关系,真诚面对用户,不留信任隐患;之后,才能走向高端,走向全球,“通过15—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公司”的梦想,才能实现。

来源:华尔街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