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3期肺鳞癌术后复发,肺鳞癌复发因素与防治体系详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9:53 1

摘要:71岁 左下肺鳞癌切除术后2年。咳嗽伴痰中带血丝,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进行全面检查。既往:吸烟史20支/天。否认手术。

病例1

男,71岁 左下肺鳞癌切除术后2年。咳嗽伴痰中带血丝,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进行全面检查。既往:吸烟史20支/天。否认手术。

2年前:

首次PET/CT检查图像(2023年3月11日)

PET/CT首次检查所见:

左肺下叶背段近胸主动脉区可见结节状软组织病变,大小约2.5cm×1.7cm×1.7cm,呈分叶状,边缘可见可见毛刺及邻近纵隔胸膜牵拉征,呈放射性摄取明显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6.1。

PET/CT诊断:

1.左肺下叶背段近胸主动脉区结节状软组织病变,呈分叶状,边缘见毛刺及邻近纵隔胸膜牵拉征,呈FDG代谢明显异常增高,考虑为恶性病变,结合SCC升高,鳞癌可能性大。

2.双肺门及纵隔内稍大淋巴结淋巴结,部分趋于钙化,考虑为淋巴结炎性增生。

术后2年:

本次PET/CT检查图像(2025年4月28日)

PET/CT本次检查所见:

左下肺鳞癌术后,左肺下叶缺如,支气管残端见增厚软组织结节灶,最大截面约3.3cm×2.2cm,部分突向左主支气管,边界模糊,呈放射性摄取明显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16.4。

PET/CT诊断:

1.左下肺鳞癌术后,左肺下叶缺如,支气管残端增厚软组织结节灶,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恶性病变(肿瘤复发或转移)。

2.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不同程度钙化肿大淋巴结,呈不同程度FDG代谢异常增高,同2年前无明显变化,多考虑为淋巴结炎性增生,建议定期复查。

本次支气管病理活检结果:提示鳞癌复发

病例2

男,60岁。1年前头晕就诊,CT发现右肺病变,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右肺鳞癌。现进行1年复查,CA724及CYFRA21-1增高。无明显咳嗽及发热症状否认手术史,否认乙肝、结核、糖尿病。

1年前:

首次PET/CT检查图像(2024年4月3日)

PET/CT首次检查所见:

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团块状软组织病变,大小约5.2cm×4.2cm×3.3cm,呈分叶状,边缘可见毛刺、胸膜牵拉征及支气管呈截断征,其内见扭曲扩张的支气管影,呈放射性摄取显著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14.1。

PET/CT诊断:

1.右肺上叶前段团块状软组织病变,呈FDG代谢显著异常增高,考虑为恶性病变,肺鳞癌可能性大。

2. 右侧肺门及纵隔(3A、4组)多发轻度钙化稍大淋巴结,呈FDG代谢轻度异常增高,均多考虑为淋巴结炎性增生,建议定期复查。

术后1年:

本次PET/CT检查图像(2025年4月28日)

PET/CT本次检查所见:

右肺上叶鳞癌术后1年,右肺上叶缺如,支气管残端见金属吻合器影,吻合器周围及右肺门区见团块状软组织病变,大小约4.1cm×2.8cm×3.4cm,右肺中叶支气管呈阻塞性改变,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远端右肺中叶肺组织实变,肿块呈明显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12.4,远端肺组织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SUV最大值为2.6。右侧胸膜多处局限性轻度增厚,呈条片状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2.9。右侧胸腔内见液性低密度影。右侧肺门、纵隔(2R、3A、4R、4L、7、8组)及膈肌上方胸骨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相互融合,最大截面约2.8cm×2.1cm,呈不同程度放射性摄取轻度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介于2.0-9.5。

PET/CT诊断:

1.右肺上叶鳞癌术后1年,吻合器周围及右肺门区团块状软组织肿块,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肿瘤复发,并右肺中叶阻塞性肺不张。

2.右侧肺门、纵隔(2R、3A、4R、4L、7、8组)及膈肌上方胸骨后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相互融合,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多发淋巴结转移。

3.右侧胸膜多处局限性轻度增厚,呈条片状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胸膜多发转移,并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支气管活检病理

会诊结果

小结

本文报道两例肺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像学特征:

病例1:术后12个月支气管残端复发(SUVmax 16.4)

病例2:术后12个月吻合口周围复发,伴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及胸膜转移(SUVmax 12.4)

复发诊断经影像组学参数分析、肿瘤标志物动态监测及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

一、肺鳞癌术后复发的PET/CT影像学特征

1. 局部复发的典型表现

形态学特征(CT):

(1)支气管残端复发:术后术区新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界模糊,最大径≥1 cm。支气管残端增厚(厚度>3 mm),或吻合口周围不规则膨隆。

(2)胸壁侵犯:邻近胸膜或肋骨破坏(虫蚀样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CT值>60 HU)。

代谢特征(PET):

SUV显著升高:复发灶代谢活性通常高于原发灶。

代谢异质性:病灶边缘代谢高于中心(中心坏死区)

2. 区域淋巴结转移

(1)CT诊断标准:

淋巴结短径≥1 cm,或淋巴结门结构消失。纵隔淋巴结(尤其2R、4R、7组)融合成团。

(2)PET/CT鉴别要点:

代谢阈值:转移淋巴结SUV ≥2.5(敏感性92%,特异性88%)。

动态变化:随访中淋巴结短径月增幅≥2 mm,或代谢活性持续升高(ΔSUVmax >30%)。

3. 远处转移的影像标志

(1)骨转移:

CT: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PET:典型“煎蛋征”(中心低代谢,周边环形高代谢),SUV> >6.0。

(2)胸膜转移:

CT:结节状胸膜增厚(厚度>3 mm),伴胸腔积液。

PET:局灶性代谢增高(SUV >3.0),与炎性胸膜增厚(SUVmax

(3)其他转移:

肾上腺转移:单侧结节,代谢活性与原发灶一致(SUVmax>比值>0.8)。

(4)脑转移:需联合增强MRI(PET/CT敏感性仅60%)。

4.鉴别诊断关键点

(1)术后炎性改变:

CT:术区条索影,无占位效应。

PET:轻度代谢增高(SUVmax> 2.0-4.0),动态随访代谢下降。

(2)放射性肺炎:

CT:磨玻璃影沿照射野分布。

PET:弥漫性轻度代谢(SUVmax

(3)第二原发癌:

病理活检:复发灶与原发灶分子特征不一致(如新发EGFR突变)。

二、肺鳞癌术后复发影像与临床管理要点

1. 肺鳞癌核心知识体系

(1)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发病率(中国2023年数据):占肺癌患者的28.7%(男性34.1% vs. 女性14.2%);高发年龄:60-74岁(占62.3%);地域差异:农村地区发病率较城市高1.3倍

危险因素:

吸烟(OR=9.2)室内空气污染(OR=2.1)慢性肺纤维化(OR=1.8)

(2)分子病理特征

靶向治疗局限:EGFR突变(

高频基因变异:

TP53(81%)

CDKN2A(72%)

PIK3CA(16%)

免疫治疗潜力:PD-L1高表达(TPS≥50%)占20%-30%

2. 术后复发规律与高危因素

(1)时间分布:中位复发时间:14.5个月。50%复发事件发生于术后2年内。

(2)高危预警指标:

手术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N2期复发风险↑3.2倍)

影像学标志:术后3月CT显示支气管残端厚度>3 mm(HR=2.8)

3. 肺癌防治知识图谱

(1)高危人群筛查路径

(2)术后复发防治体系

预防性干预:

EGFR-TKI不适用(鳞癌突变率

PD-1抑制剂辅助治疗(CheckMate 816研究降低复发风险37%)

4. 影像学指导的复发管理

(1)局部复发治疗

放疗定位:4D-CT联合PET代谢热区勾画靶区(GTV→PTV外扩5 mm)

疗效评估:采用PERCIST标准(SUVmax下降>30%定义为部分缓解)

(2)全身转移治疗

来源:肿瘤影像小博士

相关推荐